南泉山麓雾蒙蒙,红色古镇映初心。
12月12日,行走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德凤街道古城翘街百年前的青石板路上,只见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曲径通幽的巷弄古宅、别具一格的店铺作坊……古朴感、年代感迎面而来,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1934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站就是黎平……”黎平会议会址内,讲解员吴增城正为参观的媒体同仁动情讲解红军长征在黎平的革命故事;在这里,他每天都在传递着不朽的红色精神。
黎平会议会址及会馆是古城翘街的精神地标。会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都诉说着当时鲜活的历史。
“会馆目前共珍藏有330余张历史照片、71件珍贵实物。” 黎平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才林告诉记者,2009年开馆至今,已累计有超700余万人次到此瞻仰革命先烈、重温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仅侗年前4天,就接待6100余人次。”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在黎平,红色基因早已深入人心,当地群众已将红军长征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化作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长征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在翘街居民的“龙门阵”中,红色文化令他们引以为傲,年入花甲的艾国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小时候,听长辈分享红军长征在黎平的故事;现在,自己为儿孙讲解,让他们耳濡目染,以此代代相传,“很有意义。”
翘街南边,红军长征在黎平时立下功劳的“朱家粉铺” 每天食客不断,主理人朱新春告诉记者,有今天的成就,全因祖辈的传承、父辈的点拨和长征精神的指引,“尽管岁月变迁,但只要发扬红军光荣传统,相信‘黎平米粉’牌子会越擦越亮,生意也越来越好。”
老旧小区换新颜、背街小巷穿新装、地下管网获新生……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德凤街道坚持用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城区风貌凸显、文明且有温度。
“年年都在变化,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翘街北边的彦婷绣坊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陆永江被翘街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长征精神深深吸引,在此置业多年的她既见证了古城翘街的文旅发展,又目睹了黎平城区的日新月异,言语铿锵地说,“作为老区的年轻一代,更应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红色文化,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德凤街道在新时代长征路、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力跃进、蹄疾步稳。
作为黎平县城主城区之一,德凤街道抢抓“左右江革命老区”“桥头堡”等政策利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扎实推动城南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区、中部历史记忆承载区,与龙形街道城北互动创业创新区协同联动,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境内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两茶一药” 蓬勃发展、“3+N”工业热火朝天、红色旅游风生水起……
20世纪80年代黎平老县城全貌(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世纪70年代的翘街(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并进。德凤城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今朝新貌满载曙光。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黎平城区建成面积仅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万人左右;而今,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超15万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德凤城区,已成为了主客在此共享的栖居之所。
现代化新城
“感谢党和政府,我们不发一分钱,不费一天工,不流一滴汗,就搬到城里住,着实很幸福。”德凤街道干凉亭社区,从九潮镇治彦村搬迁至此的“新市民”胡必忠获得感、幸福感满满,和他一样,黎平城区3.9万余名来自各乡镇的易搬群众成了“新市民”,他们在家附近的工厂、车间织梦,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
红色革命老区,也是绿色生态景区。镶嵌南泉山脚下、玉带河穿城的德凤街道曾因黎平府而兴盛,也因77%的森林覆盖率被评为贵州省级生态乡镇,更因历史底蕴浓厚、红色基因活态传承等被评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
而今,漫步德凤城区街头,南泉大道、曙光大道、清泉路等主要干道、路路交汇,印象广场、休闲广场、南泉广场等“见缝插针”、路景相连,古城翘街、南泉山、萨玛公园等景区景点、景景相通。
入夜,黎平城区一角
入夜,沿着南泉山步道登高望远,德凤城区美景尽收眼底:城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光影璀璨;城中,寻常巷陌、古建古宅、商区“正青春”;城北,园区扎根、产业孵化、“新市民”逐梦……让德凤这座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的红色古镇、文化古镇再焕生机。
黎平机场通航,黎洛、三黎、黎靖、黎剑四条高速,G356、G242两条国道穿城而过,既串起了黎平“一城三区”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发展文明链,又奏响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幸福曲。
初心如磐乘风起,征程似锦展宏图。接下来,德凤街道将持续依托区位条件优、红色文化浓、生态环境美、产业基础强等禀赋,砥砺前行、奋勇争先,在乡村振兴中谱写新华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下一篇:贵州:书写城市更新行动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