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晴空万里,滇黔边界”“黔疆阴雨,滇黔锁钥”。在六盘水市盘州市以西,滇黔边界处,有一座界坊,除了两侧朝向上的副匾额题字明显道出云贵气候差异外,两侧的石狮更是将这一差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向云南侧的石狮子身披黄土红尘,而面向贵州侧的石狮子脚下已长满青苔。
滇黔边界的界坊石狮。左侧为面向贵州侧的石狮子,脚下长满青苔。右侧为面向云南侧的石狮子身披黄土红尘。
距界坊东500米处,胜境关古城楼矗立于滇黔交界的山脊之上,又名界关,历史上曾设有关墙与楼堡。在四周险峻的山脉之中,胜境关是较为平缓之地,其中有一条古道直通云南,是古代由黔入滇的最后一站。明朝初年武将傅友德率军平定云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云南,历任云贵总督履职等,都要经过此地。
矗立于滇黔交界山脊之上的胜境关古城楼。
据清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十年(1283),开云南驿路,设官治之。1985年《贵州省志•大事记》显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四川右丞耶律秃答儿以昆明至普安(今贵州省盘州市)已开马站,奏准增修普安以东经罗殿(今贵州省安顺市)、贵州(今贵州省贵阳市)、葛龙(今贵州省龙里县)到黄平、镇远以沟通联结辰(今湖南省沅陵县)、沅(今湖南省芷江自治县)等站,以达江陵路(今湖北省江陵县)。
上述史料显示,元朝的胜境关古驿道就已被确定为官方驿道,主要用于军需物资的运输及军令情报的传递。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该驿道进行了扩建,从湖南常德出发,经贵州,最后通过胜境关抵达云南。这条古道也成为商贸和文教交流的重要通道。
胜境关不仅是交通关隘,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的说法。在这雄奇界关上,不仅有以边为界的牌坊,有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而且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都让人惊叹不已。
胜境关两侧以色为界的泥土,左侧为贵州界黑泥,右侧为云南界红土。
如今,胜境关界坊两侧各有天地。贵州侧保留有完好的古驿道遗存,云南侧修整过的古驿道两侧有农民的土耕田地,来来往往的游人总会为胜境关两侧的迥异景观感到新奇。
>>>>>>>>
阅读链接: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迹之通道记 | 连通南方丝绸之路,山门洞开加速商贸文化往来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迹之通道记 | 范同寿:它是经济通道文化通道,还是民族融合通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文/赵珊珊
图、视频/周梓颜 陈祖嘉 刘义鹏 周尧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