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贵州抗战印记”探访报道 | 安顺华严洞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国难中的文化守护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安顺华严洞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简介:


安顺华严洞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位于今西秀区华西街道华严洞村,作为故宫文物南迁的重要存放地,在中华民族抗战史和文化保护史上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据史料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平处于危险之中。1933年,山海关失陷,平津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临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文物转移至上海庋藏(后再转南京),以避免国宝毁于战火。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机,藏存于南京的故宫文物分三路紧急转移。最早撤离的是南路,其迁移线路为:南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此批文物共 80箱,从 1939 年 1 月 22 日运抵安顺到 1944 年 12 月 5 日撤离,共在华严洞存放了 5 年10个月零 13 天。


《安顺城记》总攥杜应国:在狼烟烽火中,80箱国宝保存完好


7月10日,走进安顺市博物馆,“故宫国宝与安顺华严洞——文物南迁纪念图片展”在此展出,“故宫国宝迁徙至贵州期间,还先后在贵阳、重庆举办过展览,让处在艰苦抗战的广大民众欣赏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安顺城记》总攥杜应国,向前来请教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回溯历史。


17532615804529.jpg

杜应国(右)正在讲解。


安顺华严洞为何能成为国宝的“守护地”?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一个月后,上海沦陷,南京危急。1937年8月开始,一场历时更久,路程更长,条件更艰险的文物大迁徙拉开了序幕。此番迁移,分南、中、北三路进行。安顺属南路,线路为:南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 80箱文物由庄严、曾湛瑶、朱家济、李光第、郑世文等负责押运。经汉口、长沙运至贵阳暂存。1938年文物抵达贵阳后,存放于六广门毛光翔公馆。


17532615803296_a.jpg

文物南迁路线图。 受访者供图


贵阳作为省会城市极易遭日机的袭扰,因担心文物安全,根据指示须尽快寻找洞窟保存文物。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也加入到寻找山洞的行列,后经人介绍傅振伦等前往安顺勘察。傅氏日记中详细记载:“洞内广阔,冬春干燥,颇宜保存古物。”


17532615809490.jpg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手记,记录了1943年马衡一行到安顺华严洞整理故宫文物的历史细节,是研究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的实证。受访者供图


1939年1月,80箱文物辗转至安顺华严洞存放。正如傅氏日记记载的那样,华严洞地处安顺郊外很隐蔽,内有大型洞厅,宽敞又干燥,是贮藏文物的理想之地。而以严谨著称的故宫人,文物保存绝非简单的“搬入洞内”,他们专门在洞中修建了木制库房,同时,在安顺文庙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由庄严出任办事处主任。


17532615804023.jpg

南迁前,准备启运的故宫文物。 受访者供图


对于跟随国宝迁到安顺的办事处工作人员来说,安顺这一段不短的时光,是极其难得的安稳时期。尽管这里地处偏僻,但与战火纷扰的其他地区相比,远离前方的安顺却如世外桃源,至少无须再为文物的转运搬迁而日夜担忧、焦虑。期间,他们与地方人士多有交往,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也参加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专程到北门外“花山”看苗族跳花,又到距华严洞不远的五官屯观看屯堡地戏。在《安顺民国时期大事记》中记载,1943年安顺民众教育馆举办艺术展览,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曾提供部分展品参展。1944年4月,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又再次精心挑选出上百件书画精品,在贵阳的贵州艺术馆举办书画展,曾轰动一时。


“在国难当头战火不止,故宫博物院又时常欠薪的艰苦条件下,负责守护的工作人员仍然一丝不苟,防火、防潮、防鼠、防白蚁,对怕潮湿的文物终年检查,或晾晒,周而复始,从未间断。后来文物经清点无一损毁。”杜应国说,“这批文物大部分参加过英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也是迁徙文物中的精华,堪称国之瑰宝。”文物中书画类数量占比超80%,以宋元明清名家书画为主。涵盖中国书画史巅峰之作,包括宫廷御笔、文人墨迹、院体画与写意画。


1944年秋,黔南事变发生,日军攻入贵州独山,故宫文物处境又岌岌可危。80箱文物不得不紧急装车转移,运往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从1939年1月22日到1944年12月5日,这批故宫文物在安顺宛若如初存放了5年10个月零13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超14万亿元!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持续增长

下一篇: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八届贵州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群体)的决定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