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粤黔情深。2021年,国家调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广东整省帮扶贵州,推动粤企入黔,两地共建30个工业园区、69个农业园区,五年来帮助引导企业来黔投资1218.62亿元;助力培育产业集群11个、年产值642.25亿元。
六盘水市水城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俯瞰图。(园区供图)
9月4日,记者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铝液在高温中泛着银光,“抬包运输车”平稳穿行,铝水直接送入下游企业,实现“铝液不落地”的高效运转。这一场景,正是粤黔协作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链条化升级的生动写照。
贵州莹月帆铝制品有限公司紧邻“链主”企业双元铝业。“第一时间获取优质铝水,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贵州莹月帆铝业董事长何显平说,该公司选准转型升级路径,将产品市场定位在航空航天、餐厨用具、汽车、空调等领域,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产品已成为国内铝市场的抢手货。
7年间,该公司营收从1400万元增长到28.8亿元,增长超过205倍。“贵州有资源、有政策,广东有市场、有技术和管理标准。”何显平说,成功来自粤黔两地优势的完美结合。
贵州莹月帆铝业生产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摄
在粤黔协作推动下,水城经开区实现从“黑色电解”到“绿色智造”、从“初级加工”到“终端牵引”的跨越,通过“链式革新”全面重塑产业筋骨。
2024年至2025年,政府投入协作资金1800万元专项支持水城经开区铝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该集群实现工业产值130.32亿元,同比增长8.37%;2025年1至7月产值达86.61亿元,同比增长48.87%,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粤黔协作的产业共振,也涌动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之中。
贵安新区腾讯七星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洞库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青 摄
在贵安新区,腾讯七星数据中心隐于群山之中。作为我国首个洞库式数据中心,这里恒温恒湿,一排排服务器日夜不停地处理着海量数据。
贵州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也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国家枢纽节点之一,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而广东数字经济规模和增加值同样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两个“全国第一”的携手,不仅是算力与市场的互补,更是技术与资源的深度耦合。2017年,贵安腾讯七星数据中心开工建设,随后,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华为大数据学院、华大基因(贵州)科技园等一批大数据项目陆续建成投用。
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贵州图片库供图)
当前,贵安新区已成为全国国产化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规划标准机架超140万架,算力规模突破76EFLOPS,其中智算占比超98%、国产化率约90%,为“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其他众多产业的协作成果也在贵州不断涌现,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区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雷山“茶麻菇稻”开启农文旅融合新模式,佛山与从江共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全省99个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全面提档升级,区域协作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工作人员在遵义市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一家公司生产车间制作吉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摄
这一系列成果,源于两省共同探索的“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4+”模式合作模式,横向拓展产业链、纵向提升价值链、纵深构建人才链,实现“三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从“帮扶”到“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粤黔两省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探索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粤黔协作的“山海合唱”,正越唱越响亮、越唱越精彩。携手的第29年,共赢未来的故事,正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