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简直就是我想象的‘梦中大学’!”10月24日,贵州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回荡着清脆的惊叹声,来自马场镇中心小学的60名师生组成“小小访学团”,在药学院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大学生活。

马场镇中心小学的“小小访学团”走进贵州医科大学校园。
此次活动通过开展参观校园设施、签署合作协议等环节,旨在搭建起城乡教育交流的坚实桥梁,让乡村孩子近距离感受高校文化底蕴,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小小访学团”走进图书馆,孩子们在书架间驻足流连。
走进校园,云漫湖映衬下的校园景致让首次踏入大学校园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围着志愿者好奇地追问不停;在图书馆,管理员系统介绍了开放时间、藏书规模、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核心信息,孩子们在书架间驻足流连,指尖轻抚书籍,眼神中满是向往;自习室内,孩子们自觉保持安静,悄悄围在认真学习的大学生身旁,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

孩子们悄悄围在认真学习的大学生身旁,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
“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在自习室内努力学习,更加激励了我自己努力学习的信心!”马场镇中心小学学生魏溪桐的话语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心声,大学生们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基础医药知识,温馨的互动场景暖意融融。

孩子们参观校史馆。
校史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串联起贵州医科大学的发展脉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讲解员缓缓讲述着一代代贵医人砥砺深耕、弦歌不辍的奋斗故事,孩子们屏息聆听,在时光长廊中感受着高校的历史厚重与文脉底蕴。

活动现场,孩子们驻足参观。
中药标本馆里,志愿者细致展示并讲解各类中药材标本,“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完善,本馆现已建成药材标本馆藏丰富、种类齐全的重要基地,集制作、收藏、展示和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对中医药知识有了直观认知,“眼见为实”的体验让科普变得鲜活有趣。

签约仪式现场。
活动现场,在“小小访学团”的见证下,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与马场镇中心小学签署“课后服务社会实践框架协议”。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原则,将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互通,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动力。

活动现场。
“这次‘大手牵小手’进校园活动,就是要让孩子们亲眼看看大学校园的模样,在心中种下追求梦想的种子。”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执行院长李勇军在致辞中说道,“我们学校从建校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和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希望孩子们从小树立目标,将来能走进理想的高校深造,用知识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才智。”

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执行院长李勇军为孩子们科普医药知识。
李勇军还结合自身经历,用贴近生活的例子科普医药知识:“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会把中药里的甘草拣出来揣在包里当零食,草木灰既能当肥料又能杀虫,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和药学研究息息相关。希望孩子们多观察生活、多问为什么,在探索中成长。”

活动现场。
“学校离贵州医科大学不到3公里,很多孩子经常路过却从未走进,这次活动圆了他们的‘大学梦’。”马场镇中心小学校长魏明忠感慨道,“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跳出课本看世界的成长体验,大学图书馆的规模让他们惊叹不已,也让他们明白大学并不遥远。”

活动现场。
魏明忠向孩子们提出期望:“现在五年级的你们,距离高考只有七年半时间,只要努力学习,未来一定能走进理想的大学校园。”同时,他也对贵州医科大学表达了诚挚感谢:“感谢药学院的师生们经常到我校带领孩子们开展活动,更感谢贵州医科大学为孩子们搭建这样优质的平台。”

活动现场。
教育帮扶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次“高校+乡村小学”课后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让乡村孩子近距离感受了高校文化氛围,更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践行社会责任、提升担当意识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资源下沉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具体体现,这场“大手牵小手”的相聚,正为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书写着温暖篇章。
下一篇:【多彩新论】以“绿”为笔绘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