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贵州省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在千山万壑间书写了现代交通建设的壮丽篇章。五年间,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并驾齐驱,一座座世界级桥梁拔地而起,交通网络从“连线成片”向“加密提质”飞跃,一个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已巍然矗立于中国西南。
公路成网,畅通发展“大动脉”
截至“十四五”末,贵州省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2万公里,交通“毛细血管”持续畅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省际通道达到27个,纵横交错的路网将贵州与周边省份紧密相连,省内区域间时空距离大幅压缩。与此同时,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显著,新改建农村公路超1.2万公里,新增88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年7月29日,位于贵安新区的兴安互通立交。

2025年8月24日,车辆正在通过改造后的贵阳市观山湖“无岗亭智慧模式”收费站。

2025年6月22日,无人驾驶巴士在贵阳市花溪大学城路段行驶。

2023年12月16日,贵阳地铁3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

2023年10月7日,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境内的乡村公路蜿蜒盘旋,与两旁的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卢忠南 摄

2023年7月1日,一辆红色的公交车行驶在福泉市城区通往陆坪镇罗坳村的公路上。易盛武 摄

2023年9月28日,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段(贵州境)扩容工程全线建成通车。图为大娄山隧道。贾庆祥 摄

2025年8月12日,壮美的贵州高速公路乌养枢纽。贾庆祥 摄
桥跨千峡,缔造“世界桥梁博物馆”
贵州的交通史,就是一部桥梁建设的创新史。全省累计建成3万多座桥梁,已建和在建桥梁总长超过5400公里,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十四五”期间,这一美誉再次被刷新。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桥面至水面高625米)、世界第二高桥——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三高桥——安盘高速公路天门特大桥相继在这里落成或推进。这些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工程技术奇迹与旅游新地标,展现了贵州在超级工程建设上的顶尖实力。

2025年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2023年2月13日,正在建设中的金仁桐高速桐梓河特大桥。

2025年7月8日,龙里河大桥。

2023年2月14日,古蔺至习水高速赤水河红军大桥。

2023年2月15日,河闪渡乌江特大桥。

2023年2月17日,贵黄高速阳宝山特大桥。
铁路提速,迈入“市市通高铁”时代
铁路建设同样稳步推进。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425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808公里。随着黔桂两地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在2023年开通,以及实现“市市通高铁”最后一个项目——盘兴高铁进入试运行阶段,贵州即将全面迈入“市市通高铁”的新纪元,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愈发巩固。

2025年7月1日清晨,在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贵阳北动车所内,动车组列车整装待发。

2025年7月1日,一列环城快铁行驶在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的贵阳环线铁路上。

2023年2月6日,位于贵阳市南明区二戈寨的贵阳南站改貌物流中心内一派繁忙景象。

2021年11月18日,贵州省首趟中欧班列从贵阳市都拉营火车站缓缓驶出。郑尉 摄

2023年2月23日,一列中欧班列在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装载集装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刚 摄

2025年4月15日,一列满载2688吨化肥的铁海联运班列,从贵阳南站编组场内鸣笛启程,驶向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龙建睿 摄

2023年8月8日,贵南贵荔段高铁建设者参加贵南高铁贵荔段正式通车运营。乔啟明 摄

2025年10月17日,盘兴高铁运行试验列车经过兴义市清水河镇纳怀河特大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水运复兴,打通“黄金水道”新篇章
贵州积极克服地理条件限制,全力推进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等高等级航道提等升级,打通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十四五”期间,乌江实现全线复航,千里乌江航道焕发新生机,500吨级船舶可直通长江;红水河通道运输能力持续提升,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水运出海通道。全省港口吞吐能力显著增强,水运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了低成本、大运量的绿色通道,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为沿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11月17日,一艘货轮行驶在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第一级升船机和第二级升船机间的明渠水面(无人机照片)。代鑫 摄

2021年11月17日,货轮在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明渠水面上行驶(无人机照片)。代鑫 摄

2021年11月16日,一艘货轮行驶在余庆县樱桃井码头水面。代鑫 摄

2025年5月20日,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港是红水河第一港,也是贵州省重要的南下出海航运大通道。张帆 摄

2022年1月9日,在开阳县花梨镇贵阳港开阳港区,货船正在装载运输。袁福洪 摄
机场全覆盖,搭建“空中走廊”
在航空领域,贵州已形成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枢纽,其他10个支线机场为支撑的“一枢十支”布局,成功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市市有机场”的省份之一。国际航线开拓也取得新进展,多彩贵州航空“贵阳—河内”航线的开通,以及贵阳机场综合指定监管场地的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贵州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2025年7月7日,航拍铜仁德江机场日出时分的景色。冯胜彦 摄

2025年9月29日,首架校飞飞机成功降落铜仁德江机场。冯胜彦 摄

2021年12月15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T3航站楼大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孟祥可 摄

2025年7月29日,北部湾航空GX8805次航班乘客抵达毕节飞雄机场。陈曦 摄
交旅融合,激发经济新活力
贵州将交通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72%的3A级及以上景区、81%的4A级及以上景区已通三级及以上公路,5A级景区更是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依托世界级桥梁资源,贵州成功打造了“桥见贵州”研学品牌,并在花江峡谷大桥等地点创新推出商业蹦极、高空秋千、国际低空跳伞等极限项目,使桥梁本身成为吸引游客的终极目的地。同时,如黔东南州“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等交旅融合产品,依托美丽的农村公路,将原始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023年10月3日,游客在平塘天空之桥景区参观。

2025年10月12日,游客在花江峡谷大桥景区参观。

2023年9月2日,参赛运动员在坝陵河大桥展开“低空跳伞”角逐。陈熙 摄

2024年4月30日,黎平县“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旁的旅游露营地。吴光辉 摄

2024年5月8日,搭载200余名游客的Y477次“多彩贵州号”中国贵阳—老挝万象旅游专列从贵阳火车站驶出。

2025年4月4日,游客在黔西市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区乘船赏景。

2025年9月2日,黄平县旧州机场,教练员带领游客学习飞行知识。
纵观“十四五”,贵州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适应”再到“适度超前”的历史性跨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彻底改变了贵州“地无三尺平”的旧貌,更为全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坚实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