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贵州安顺天龙屯堡的演武堂里,“00后”周顺正在为即将开场的演出做着准备。锣鼓声起,木雕面具泛着岁月沉淀的包浆,这位年轻人手中的红缨枪划破时空,将600年前金戈铁马的征伐故事重现在石板铺就的戏台上。
“将神下凡,好戏开腔”,高亢的弋阳老腔穿透屯堡石墙,地戏演员们头戴雕刻精美的木制面具,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执戈矛刀戟,在方寸戏台间腾挪跳跃。
周顺表演中。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义鹏 摄
在安顺,流传下来的地戏有300多堂,戏中所演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南征北战、忠君爱国的武戏。《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久演不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周顺的记忆中,儿时的戏台总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乡邻围得水泄不通,外国游客举着相机如获至宝的模样,构成了他对屯堡文化认同的最初启蒙。
周顺的爷爷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听着地戏长大的他,对这份传统艺术始终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2022年,周顺大学毕业,与本专业同学一起进入到一家新能源公司工作。“在公司上班的一年里,我时常会怀念小时候与家人们一起跳地戏的时光。”周顺告诉记者,在情怀与现实的碰撞中,经过短暂的内心挣扎后,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回乡唱戏!
周顺看着地戏面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义鹏 摄
“地戏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刻在屯堡人基因里的精神图腾。”作为年轻一代地戏传承人,周顺不仅热爱表演,同时也积极地在地戏传承和创新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如今的地戏在保持精髓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精简化、浓缩化,通过短视频等形式让地戏得到更多样化的传播,也让来到贵州的游客能够听得懂、看得懂地戏,助力它走得更远更广,地戏的文化魅力被更多人知晓。”周顺说。
在距离天龙屯堡16公里的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顺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波正在工作室中雕刻地戏面具。“作为面具的制作者,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表演者好不好佩戴、压不压头,以及是否方便长时间佩戴等问题。在选料上,要选用低密度的木材。”这位18年磨一剑的匠人如是说。
鲍波在工作室与客户交流。受访者供图
2008年起,鲍波选择将爱好变成职业,涉足木雕行业。因为想多学一些不同的雕刻手法,他除了向家乡的木雕老师学习雕刻外,还奔赴广西、福建等地学习雕刻技艺。
2014年,鲍波从福建莆田、浙江东阳取经回乡,集众家之所长,将板雕、立雕结合傩雕,开始创作以屯堡文化为主体、地戏为核心的“屯雕”文创产品,传统与现代随之碰撞出灵感火花。
鲍波成为安顺市最年轻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里,以屯堡文化、地戏文化为主题的Q版抱枕、小面具、银饰品、摆件等屯雕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同时,鲍波将屯堡木雕作为一门研学课程,推广至学校课堂,吸引学生体验地戏面具的雕刻与彩绘,让更多学生了解屯堡文化、喜欢屯堡文化。“用安顺的特色文化来做属于安顺的旅游商品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鲍波说。
鲍波工作室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这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正在产生裂变效应:鲍波的两个女儿都能娴熟运刀,二女儿鲍紫妍平日里很是热爱雕木块、雕刻脸子面具;周顺与安顺地戏走向北京、武汉、天津、景德镇等各地舞台,将安顺地戏古老的历史与民族风情传扬四方,播撒下更多非遗传播与交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