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的重要道具。安顺地戏面具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风格兼具写实和夸张。
“叮叮当,叮叮当。”一把刻刀,一把斧子,以木为纸,以凿为笔,正刀、反刀、圆刀、平刀……一敲一打间,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顺木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明,将30年的雕刻功底浓缩到一寸至六寸不等的刻刀中。
地戏面具的制作木材选料十分考究。“地戏面具不像其他面具是戴在脸上,它是顶在额头上,讲究实用性,一定要轻巧,选用密度稀疏的白杨木雕刻,面具才有神态。”周明试戴了一下面具,又取下,拿起锉刀给面具内部打磨。经过选料、下料、出胚、精雕等12道工序地戏面具才能制作完成。地戏面具按角色一般分为:老将、少将、文将、武将、女将。
“地戏是屯堡人的黏合剂,把屯堡人凝聚成一个整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地戏,开始对地戏面具感兴趣,可是学习制作的人却寥寥无几,会这门手艺的屯堡人年纪多在40岁至60岁之间。”周明聊起现状,不免有些担忧。他说,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有“中国傩雕第一村”的美誉,在这里400多户人口有约80%的村民靠雕刻“脸子”、制作家具作为收入来源,这门手艺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岁月悠悠,匠心不老。周明说,“传承非遗不仅是责任,更是愿意在未来继续徜徉在钻研技艺的天地里,以一生坚守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