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建筑工匠王福林,已经参与屯堡古建筑修复工作近10年。
他是龙里人,因为娶了来自云山屯(云山坉)的妻子而成为屯堡居民,所以他说自己是“嫁过去的”。
建筑的各种活路王福林几乎自小就会,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木匠,是村里起高架房的。但他这些在盖房子上的手艺,一直到2015年才开始和屯堡古建筑修复结缘,起因是他在云山屯古街道修复的工作中认识了屯堡工作营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师越剑。越剑的屯堡工作营,每年都要在屯堡修复一座古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匠都参与到这个公益性的修复计划中。“当时我就想,这些外国人大老远跑来修复我们的老房子,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动手修复?”王福林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内心活动。于是2015年,他第一次在屯堡工作营参与修复古建筑,并从此年年不落,成为颇具经验的古建筑修复匠人。
王福林是“全能型”工匠,古建筑修复各个环节的活路,他都能上手。10来年里,他参与修复过云山屯的金家小院、金家院子、黄家院子、辜家大院、刘家大院,本寨的杨家大院、梅家大院等。黄家院子修复了10年,今年又要改造,计划是把原本在房屋外面的厕所移回屋内,因为在屋外使用起来不方便,同时把厨房改到原来厕所的位置。古建筑修复也不是一锤定音的事,只要它依旧在使用中,就会不断和居住的人互动,彼此调整并共生。
除了屯堡,王福林也参与过贵州其他地方的古建筑修复工作。香纸沟的无国界木匠工作营是令他印象深刻的修复项目之一。那次和他一起参与修复的,还有10多位参与过法国卢浮宫修复的法国工匠,以及来自比利时、英国、挪威和中国的工匠。“语言不通,全靠手势。”王福林笑道。这些修复古建筑的经历,给予他的不仅是技艺上的提升,还有眼界上的拓宽,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