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
日前在北京举行
贵州“村T”和“乌蒙村秀”惊艳亮相
贵州“村字号”
又双叒叕
出彩破圈了
70岁的贵州苗族爷爷,肩上扛着犁,另一只手稳稳地扛着5岁的孙女走向T台;小女孩身着的苗族雷山支系盛装;小男孩身着岜莎部落着装扛着部落火枪;彝族阿妈和小朋友手提竹筐登台……这一幕幕场景,激发海内外网友的共鸣:“这才是顶流中国美,这是比AI更震撼的东方美学”“突然就泪目了,这一刻民族的才是最美的”。
网络评论截图
贵州“村T”为何能直击人心,让人热泪盈眶?因为这不止是一场秀,而是大山儿女真实生活的艺术投射,“模特”们的举手投足间剥离了表演性外衣,这股真实自然的力量直抵人心。
贵州“村T”,全称为“贵州和美乡村非遗民族服饰秀”,是一个展示民族服饰的公益T台。自2024年7月起,每周五、六、日,贵州“村T”在贵州省凯里市风情园举办,至今已举办400多个主题秀场,吸引近20个国家的青年前来走秀,参与民众多达3万余名。
而在乌蒙大山的六盘水市盘州市,彝族时装设计师阿迪阿思和彝族歌手阿莎阿格也萌生了打造“乌蒙村秀”的想法。阿迪阿思将彝族传统服饰巧妙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并运用3D打印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让穿着者感受到最佳体验。2025年元旦,“乌蒙村秀”第一场服装展演在小树林村举行,现场被前来看稀奇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
贵州“村T”天趣盎然
这些来自贵州大山的“模特”
跨越1600多公里
在T台刮起“最炫民族风”
向世界展现东方美学
叫人如何不动容?!
他们中有人从未走出过村寨
有人用课余时间学习绣花针法
他们的衣服上
有苗绣针脚里缝着外婆临终的牵挂
有侗布衣袖上染着蓝靛草的自然色泽……
当这些凝结着时间痕迹的服饰
呈现在观众眼前
恍惚间令人想起《游子吟》中
“临行密密缝”的深情
叫人如何不动容?!
当农具、芦笙等乡村符号被转化为时尚元素
一边扛起的是农具
一边扛起的是孩子
每一步都是文化自信
更诠释了中国人
对家庭和亲情的无比珍视
他们脸上纯真的笑容
坚定的步伐
与身上服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互交融、相互碰撞
这种自然之美,最是动人心
贵州“村”字号凭什么能不断现象级出圈?一时的“高光时刻”或许是运气使然,但持续火爆输出靠的则是实力与能力。
将时间指针回拨,1986年,9位贵州侗族女孩远赴法国巴黎,以一曲侗族大歌《蝉之歌》征服欧洲艺术界。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侗族无伴奏多声部音乐形式,自此名扬世界。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的侗族大歌。(吴黔凤 供图)
近年来,贵州将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纳入“四大文化工程”,围绕自身的民族文化瑰宝,不断挖掘内涵。通过非遗传承、产业创新,许多民族手工艺品重焕生机,从传统走向时尚,从大山走向世界,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与此同时,“村超”“村BA”“村T”“村马”“村歌”……贵州“村”字号赛事持续火爆。它们以“村”为名,主打原汁原味、土生土长、自导自演,人人皆可“上场”、人人都是“民星”。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贵州乡村的比较优势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以“村超”诞生地榕江为例,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是榕江常住人口的24.7倍;新增文化旅游市场主体1850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停靠榕江高铁从20多个班次增加到45个班次,从高速自驾进入榕江车辆达144.16万辆次,全县加油站营业额近5亿元。全县GDP突破百亿大关,达104.96亿元。而在5年前,榕江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县。
…………
“村超”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摄
村里的音乐走进国际殿堂
村超赛场踢出“世界波”
村晚舞台“藏着才艺天花板”
村BA吸引着大洋彼岸的NBA球星
……
贵州小山村里的故事
在地球村爆火出圈
真正的流量密码
藏在深厚的底蕴与人的真诚里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美誉,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8个世居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截至2023年底,贵州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人。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珍贵宝藏。当非遗基因成为连接情感记忆与时代审美的载体,当民族服饰演变为承载文化基因的移动载体,这种基于文化根脉的创新实践,正在将文化认同优势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村T”等村字号系列活动出圈出彩,带来的不只是欢乐,更展现出中国乡土孕育新文化、新业态、新发展的蓬勃活力。这背后,是产业、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是乡村全方位发展的生动实践。
策划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