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光!《人民日报》点赞贵州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2日

4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大乐与天地同和(传承之光)》《共绘鼓楼画样(传承之光)》,点赞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依偎、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了“多彩贵州”的文旅新品牌。具体报道如下:


微信截图_20250402092814.png

黔山秀水总关情。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依偎、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了“多彩贵州”的文旅新品牌。一曲侗族大歌,因何激荡人心?一张鼓楼画样,凝结匠心几许?让我们共同聆听多彩贵州的多彩故事。


——编者


大乐与天地同和(传承之光)


郑 茜


1959年,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在黔东南“偶遇”侗族大歌,这种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让他瞬间倾倒。在古朴华丽的和声中,他意识到:西方音乐界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原来是一个巨大偏见和误解!“看来,世界音乐教科书要改写了。”他说。


当中国人开始积极学习和运用西洋和声艺术,曾一度遭遇尴尬:西方音乐有7个音阶,中国音乐的旋律多为五声调式,西式和声无法适应中国传统旋律。由于这个缘故,语言学家兼音乐家赵元任尝试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运用西洋和声嫁接出中国式的和声音乐。在国际上,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被彻底扭转,已至20世纪80年代。


郑律成将自己对于侗族大歌的感言告知法国音乐学家路易·当德莱尔。1986年,这位以研究民族音乐著称的法国学者向侗族大歌发出邀请,于是,黎平县9位侗族女孩登上了这一年巴黎金秋艺术节的舞台。一曲《蝉之歌》,让台下发出惊叹,重复演唱5次,谢幕多达30多次,掌声长达10多分钟。外国观众惊呼看到了“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此次演出被认为是世界音乐界对中国音乐史的一次重大发现。


中国本土的复调音乐远不止侗族大歌。苗族、壮族、哈尼族、瑶族、毛南族等,广泛拥有和声歌唱形式。比如,哈尼族“开秧门”仪式的插秧调,具有多声部特点,研究者在其繁复的歌阵中采录到8个声部的复调,引起国内音乐界的震动。2001年,《哈尼族民歌八声部复音唱》被收录于英国《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被评价“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又如,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也是复调音乐,每个声部都有独立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和声形成丰富的音乐层次。此外,传统戏曲、曲艺音乐和江南丝竹等,也都被发现包含大量的复调音乐形态。


微信截图_20250402093154.png

在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上,一支少年侗歌队演唱侗族大歌。吴德军 摄(人民视觉)


在对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民间音乐研究中,中西“和声”概念的差异逐渐明晰,中国本土复调音乐自身的知识谱系也被逐渐勾勒出来。如果说西洋和声主要是中世纪宗教活动推动的产物,强调多种乐器在精准乐谱控制下的理性和严谨,那么中国少数民族复调音乐在总体上则折射着中华文明的自然生态观与社会观,表现出对天人合一、社会和谐、感性意境的浪漫追求。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但精准度不亚于西方严谨的和声,其达成完美和谐的底层逻辑,是侗族对于秩序社会与集体意识的深刻追求。


研究者发现,侗族大歌的整体音域在9度之内,这是所有人在正常状态下都可以演唱的音域,也是侗族“全民歌唱”的前提条件。众低独高的演唱形式,提供着凝聚人心的深刻力量。研究者还发现,侗族大歌的流行地与鼓楼文化分布地高度重合。除了作为聚合群体的仪式空间,鼓楼还提供了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由于侗族古代没有文字,侗族创造出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在侗族无人不歌、无处不歌、无事不歌的背后,其实是以歌代文、以歌传文的文化传承模式。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又云:“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起源于对“道”的深刻哲思,将“乐”理解为蕴含天地玄机、体现宇宙和谐秩序的产物,因此有了“礼”“乐”的关联。我们看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现着“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追求,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在这一点上,少数民族复调音乐提供了一个深刻印证。研究者深入侗族大歌,发现大歌的和声多半来自对于大自然和声的模拟,是对百鸟和鸣、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的妙趣和声的理悟与借取。与此同时,侗族大歌庄严宏大的仪式化色彩,也正是对礼乐教化内在精神的暗合。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中华大地上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孕育生长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上的千枝万叶、绮丽百花,既各吐芳华,又互映神采。


今年初,侗族大歌出现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空灵悠远的蝉鸣腔与东方神话的磅礴奇幻完美契合,成就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作者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共绘鼓楼画样(传承之光)


蔡 凌


2003年5月,为撰写博士论文《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我进入侗族聚居区的黔东南调研,田野调查的第一站便是被称为“千户侗寨”的肇兴侗寨。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侗族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建筑类型让我叹为观止。


了解我的来意后,乡亲们指着寨中最高大的那一座礼团鼓楼说,这是纪堂村的陆文礼师傅掌墨建造的,应该去找他。见到陆师傅时,他正趴在鼓楼构架上忙。趁陆师傅回到地面整理构件的间隙,我问了几个粗浅的问题。之所以说问题“粗浅”,是我发觉,初涉这个研究领域的我,问不出“像样”的问题。


此后,我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研究视野逐渐拓展,从侗族公共建筑的典型鼓楼到其地域性差异、多元的文化遗产特征,直至鼓楼匠师的营造技艺等。陆师傅一直是我关注的侗族匠师。


这些年里,陆师傅先后被评定为贵州省“高级工匠师”,获得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他还主持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的复建,并把家乡的鼓楼建到了广东、北京、海南等地。他自己掌墨建造的第一座鼓楼——肇兴大寨礼团鼓楼,已经成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8月,我再次和陆师傅面对面时,他笑着问:“我们见过面?我不记得了。”这次,我准备好了。我有很多问题要问,攒了好多年的问题。而陆师傅已经80岁了。许是被这些“像样”的问题打动,陆师傅侃侃而谈,说自己学艺的缘由,说自己掌墨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些事情,当然还有最值得他骄傲的,他不断摸索出来的鼓楼营造技巧。


聊着聊着,陆师傅突然起身,踱进里屋,拿出一本厚厚的《鼓楼图册》,跟我说,这是他自己画的。陆师傅构想去建一座15层檐的鼓楼,就凭着脑子里的想象,他画了150多页,密密麻麻的尺寸标注和墨师文说明,其细腻程度震撼心灵。这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


这是怎样的一本图册啊!陆师傅从他40多岁时开始画,画了改,改了画。线条和文字都是很特别的蓝色,是他画了初稿,修改定稿后,又把复写纸垫在图样下面,一笔一笔誊画在白纸上……陆师傅坦言,在此之前,“从来没见过设计院的施工图纸”。


微信截图_20250402093853.png

贵州从江县宰俄鼓楼。蔡凌供图


《鼓楼图册》原稿以全部手绘的平面、剖面和构件画样为主体,辅以构件尺寸标注,是十分系统和专业的一部民间营造图集,也是中国建筑历史上少见的由工匠编撰的技术专书。


我郑重向陆师傅提出由我带领研究团队整理《鼓楼图册》的请求。一方面进行勘误、校正、注释,另一方面将原手绘图册的每一页完全数字化重绘。


我们的团队驻纪堂村1个月,以便随时向陆师傅请教。陆师傅每天都会兴致勃勃地来看,一起讨论、解惑。终于有一天,陆师傅笑眯眯地说,“你可以出师了”。半年后,我又回到纪堂,除确认初稿外,还专门邀请摄影师为他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史影像资料。


成书后的《陆文礼侗族鼓楼画样》,保持了原稿的编撰逻辑,与鼓楼在现实场景中的营建过程高度一致。


鼓楼的建造历来是靠师傅口耳相传,这样的“地方性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陆文礼创造了侗族鼓楼建筑史上的很多个“营造之最”,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位匠人能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历经数十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一本鼓楼施工全图册,让木工学习变得有依据,且易学、易懂、易记,好好传承下去,要巩固发展侗族建筑文化,让更多的爱好者都能成为鼓楼、花桥的设计师和掌墨师”,这是突破了师徒门派的无私奉献,也是呕心沥血的坚韧不移。


遗憾的是,陆师傅最终没能等到他心爱的图册出版。这份弥足珍贵的史料,改变了侗族鼓楼的营造没有图纸流传、没有教程,技艺传承完全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历史,对我国的乡土建筑研究、木构建筑研究而言,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


(作者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来源 人民日报



上一篇:2024年募集慈善款物1.53亿元|贵州省慈善总会持续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

下一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场发布会给你划重点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