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讲着早已烂熟于心的解说词,可她的眼眶还是泛起微红。到底是什么,让她在讲过几百上千遍后,依然动容?
【解说员:屯堡女人的头饰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块代表大山,这一块代表河流,这一块代表田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祖先是隔着千山万水来到这个地方,这条叫思念,上下穿不穿中间,代表心连心,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头上有故土,脚下即家园”,屯堡女人把对家乡的思念戴在头上,日日不忘,就这样传了600年。
1381年,无数来自江苏、安徽、江西的军民,怀着对家乡的不舍,到贵州屯田戍边。 600年后,年轻的后人依然饱含深情地向外来游客讲述这段历史。解说员小姐姐,就是当年入黔屯军将领陈典的第22代孙。
她每天带着大家走进屯堡,听“闪转腾挪唱忠义”的地戏,看浓郁江淮余韵的民居建筑,在碉楼射孔中想见往昔的烽烟,感受祖国大西南平安顺意的幸福。
在屯堡,还偶遇了一群前来打卡的游客,她们热情地唱着“我在贵州等你”。我想,大家来这儿,除了感受当年大明朝的遗风余韵外,应该还有对某种精神的体悟吧。
什么精神呢?那就是忠义、坚韧、互助、执着。
600年前,来黔屯垦戌边的先民们,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的后人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邻里之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都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屯堡人已经将忠诚与担当、互助与坚韧刻进血脉里,代代相传。
六百年风雨未改其色。屯堡人的头饰里,比银丝更坚韧的,是一个民族对文明的守护;比山河更厚重的,是中华儿女对家国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