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腹地,花繁叶茂。
沥青马路蜿蜒穿行,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千亩蔬菜基地绿波荡漾,乡愁小道上的游客欢声笑语……这是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勾勒的新时代山乡巨变生动画卷。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十载光阴见证沧桑巨变。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时留下的殷殷嘱托,早已化作这片土地最温暖的生长力量。从昔日的“荒茅田”到今朝的“小康示范村”,从传统农耕到农文旅深度融合,花茂人用生动实践,交出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小卖部里的民生温度
在花茂村村民涂华琴的超市货架上,都是当地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麻烦再给我送点竹纸扇、矿泉水、香辣豆豉……”花茂村红色便利店老板涂华琴一边打着订货电话,一边帮着村民在惠农通服务机上缴水电费,忙个不停。
十年前,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卖部,货架上仅是一些简单日用品,品种不超过10样,一天最多就卖五六十元,甚至还有不开张的时候。
如今,这个从20平方米扩展到50平方米的小卖部,货品已增至300余种,日均营业额翻了20倍。货架上除了农特产品、旅游手办、零食香烟,就连农信社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也入驻其中,提供社保查询办理、水电缴费、小额现金取款等业务。
“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来店里买东西的人自然也多,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上千元的营业额呢。”人气旺了、收入高了,涂华琴又有了新的打算,准备继续升级便利店,筹划将快递投寄点安置在便利店里,为乡亲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
小卖部虽小,每天迎来送往,既守住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又接轨政务网络服务的新业态,它是微小的民生供给站,更是对外展示新风貌的花茂新窗口。
农家乐里的幸福滋味
“红色之家”是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村民王治强用一道盬子鸡征服了顾客的味蕾。
电视剧《花繁叶茂》曾在央视热播,登上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与它一同火起来的还有一道叫作花茂盬子鸡的地方特色菜。
盬子鸡哪家卖得最多?当属村民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
临近午时,正值饭点,花茂的乡愁小道沿路传出了饭菜香。
招牌盬子鸡、凉拌椿菜、炝炒新竹笋……进了“红色之家”的大门往里走,陈设简约、整洁有序,放满各色新鲜食材的保鲜柜旁站满了“看菜点菜”的游客。
作为花茂村第一家农家特色餐馆,从起初的几样简单菜,一天接待两三桌的生意,到今天供不应求、需提前预订餐食的经营常态,王治强一家用了10年的时间。
“总书记来考察后,花茂村就火了,‘红色之家’也变成了游客的拍照打卡地,还上了当地的美食‘必吃榜’,连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都被我叫回来帮忙。”王治强说,现在我们一家人就是把炒菜味道做好,把客人服务周到,把盬子鸡越卖越好!
农家乐,是花茂人留守家乡、打开“致富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讲好花茂故事、弘扬地域文化的流量密钥。当花茂人颠着“农家小炒,好吃不贵”的锅逆袭城市餐桌时,一个新的富民业态开始在花茂拔节生长。
黄土地上的振兴密码
何万明皮肤黝黑,十指缝里满是泥土,带领村民把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花茂村千亩蔬菜示范基地里,枫香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农艺师何万明正在指导产业工人进行精准灌溉。
2016年,这位农艺师带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的信念扎根花茂,与花茂村一起成立了“村社合一”的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最初的30亩试验田发展为产值500万元的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订单农业+期货农业”模式,合作社建立起覆盖湘川渝的销售网络,创新“四定一奖”的管理模式,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股东”。
从当初的三人团队,到现在机器设备、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网络一应俱全;从最开始流转30亩土地试种植,到现在的500亩土地蔬菜粮油并种;从曾经的一亩2000元的产值,到今天一亩上万元的产值……土地流转的“金钥匙”正在打开更多可能。
“我是农村孩子,在泥巴地里长大,我对花茂有情怀,更始终牢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花茂的殷殷嘱托。”何万明说。
花茂村各式大棚蔬菜硕果累累、长势喜人,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生机和希望。
春和景明,花茂村百花怒放。
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图景在花茂徐徐展开。
花茂村创建“我在花茂有块田”乡愁认养模式,吸引城市家庭参与农耕体验;建成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发展订单农业5万亩,带动周边6个村庄形成产业联盟。曾经撂荒的黄土地,如今亩产值突破万元。
十年磨一剑,荒山变桃源。花茂村集体收入累计从26万元增至140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7万元,返乡创业青年占比达38%。村口侯光孝家将门头曾经的对联“笑对困境不言苦,勤劳致富梦可期”,换成了“脱贫致富颂党恩,小康打开幸福门”,道出的正是万千花茂人的心声。
当农文旅融合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这个黔北山村正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实践,续写着新时代花茂新风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