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 当王阳明在1509年的凄风苦雨中掩埋异乡旅人,他蘸着血泪写就的《瘗旅文》,如同刺破时空的青铜编钟,至今仍在叩问这片土地的命运。
行路难,何以通衢?
瘴疠地,何以安栖?
化外地,何以归心?
杭州,西子湖畔。4月22日,一场贵州文旅产业招商洽谈会吸引业界目光。六百年前,江南文脉随屯堡将士深植黔中;六百年后,以山水人文为媒,黔浙两地再次叩响历史的回音。
贵州文旅产业招商洽谈会现场。
带着山水风光和特色文化,带着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贵州亮出答卷,诚意推介。这不仅是贵州文旅产业积极拓展市场的行动,更是贵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殷切嘱托的具体实践。
五百年云卷云舒,阳明先生的苦思追问和无尽慨叹,已化作今日贵阳延安南路上旅游大巴的引擎轰鸣:清晨的花果园,数十辆旅游大巴车列队待发,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此集结,奔赴黄果树的飞瀑、千户苗寨的灯火、百里杜鹃的花海。从“飞鸟不通”到“万客来朝”,贵州文旅的蜕变,不仅是一场地理景观的重塑,更是一部关于开放、创新与人文温度的新时代叙事。
大治之世,尤需治世之礼。古今问答的设定注重极致的“大形式感”。心存对先贤的敬畏之心,正衣冠,拱手作揖:阳明先生,您的问题我们已有答案!
山海作答处,人间已通途。今天的贵州以万峰作鼓、江河为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深耕资源、客源、服务,在新时代的天地考场上,奏响了瑰丽奇绝的山水交响曲。
历史长卷中每一个叩问,终将被奋进者的足迹回答;天地考场上每一道难题,必由开拓者的智慧破题。贵州文旅的涅槃答卷,不仅是一个省份的逆袭史诗,更是中华文明对“何以安旅”“何以归心”的当代诠释,亦是新时代贵州新风采淋漓尽致的生动体现。
一
行路难,何以通衢?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王阳明面对“七十二道脚不干”的黔道,发出对地理桎梏的悲鸣。
北盘江大桥。
千年喟叹,在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贯通时化作云烟。1834米的钢铁巨龙凌空飞渡,22万余颗螺栓、44万个连接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黔山秀水之间。这是当代愚公刻在绝壁上的诗行——当桥塔刺破云雾的刹那,喀斯特地貌的嶙峋骨骼里,奔涌出新时代的血液。
从“七十二道脚不干”到如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支支串飞”的立体交通网,和着即将“市市通高铁”的时代节拍,贵州用逢山开路的壮怀激烈,将地理的褶皱熨烫成发展的坦途,让“地无三尺平”变身“西南交通枢纽”。昔日马蹄踏碎星火的驿道,如今高铁载着银河飞驰;曾经挑夫压弯的脊梁,此刻正托举着世界级桥梁。
清晨的延安南路,旅游大巴的引擎轰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晨曲,交警的指挥棒划出"快进慢游"的优美弧线。
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贵州将奇峰、异谷、溶洞、湿地等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黄果树瀑布的雄奇、荔波喀斯特的秘境、百里杜鹃的花海,自然馈赠的“绿色财富”,生活温润的“多彩人文”,在交通的牵引下揭开神秘面纱,善待每一位游客的访问。
在过去的十年间,贵州旅游业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省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2024年,贵州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4%、13.3%、2.6%,以“黄小西吃晚饭”为代表的重点景区不断推陈出新,文旅、交旅、酒旅、体旅等融合业态不断涌现,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成效斐然。
乌蒙山脉腹地,世界最高桥北盘江大桥如长虹饮涧,桥下江水奔涌处,正是明代驿卒“马骨与石相戛,火星星出” 的古道遗址。
当北盘江大桥的钢铁脊梁与古道遗址隔空相望,历史与现实在此刻相拥——当远行而来的游客们争相用相机记录桥景时,诸多镜头里的钢铁巨龙,正是对 “飞鸟不通” 最铿锵的回答。
二
瘴疠地,何以安栖?
“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王阳明目睹茅檐竹篱难遮风雨,写下栖居者的生存之困。
贵阳甲秀楼。
一则旧闻,满溢深情。
2024年8月9日,天眼新闻刊载《水城公安72小时守护游客身后事》,报道了来自湖南的游客徐老先生在外出晨跑后突发疾病去世,派出所民警们一边安慰异乡痛失至亲的游客家人,一边积极为徐老先生的身后事四处奔走。“感谢你们,在这段艰难时刻,用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安慰和支持......”徐老先生的儿子徐某佳在感谢信中这样写到。
一则新闻,贴心暖心。
今年4月1日,羊城晚报刊载《贵州梵净山游客突发心梗,东莞医生争分夺秒成功救治》,一名62岁的成都游客在登山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命悬一线,在紧急送往江口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后,副主任医师李学林凭借丰富的经验,带领团队进行教科书式抢救:仅用39分钟精准开通闭塞血管,植入两枚心脏支架,成功转危为安。
当服务浸透人文血脉,山水自会生出温度。昔日的“瘗旅”悲歌,已被“贵州温度”重新谱曲,在这里,每一个行者都被温柔以待,每一次远行都成为归途。这是对“无医无药,坐视其毙”最温柔的反诘,彰显出贵州人民以心换心的真挚和淳朴,成为贵州文旅服务的温情注脚。
从交警凌晨疏导车流,到民警为游客“跑腿”处理突发事件;从酒店订单排至5月底的火爆,到一碗豆花面让游客“连吃四次”的满足,一场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供给侧革命”悄然发生,这种从“被动接待”到“主动共创”的转变,让贵州旅游有了更持久的人气根基。
荔波小七孔景区不断推动智慧旅游系统升级,加强了景区公安、交通、公共管理等多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协同作业;黄果树景区则借助“一个中心,四个平台”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优化游客分流,带动周边餐饮与住宿提质升级;镇远古城通过“镇远管家”小程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预订和个性化服务,让游客能够更便捷地规划行程......
从点、线、面、体等层面进行优化,贵州在游客可触及的每个点上优化管理、提升效率。去年8月,“一码游贵州”平台全新升级发布上线,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板块,以流畅的操作和贴心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一致赞誉。
日前,新京智库发布2025年“长红城市榜30强”榜单,贵阳位列16。能上这份榜单的,都是2024年接待旅游人次超1亿的城市。能和北京、重庆、西安等一众“大佬”同时上榜,贵阳实力不俗。
社交平台上“蹲宜居城市”话题中,网友提出:生活要便利、民风要包容、方言要好懂、气候得宜人,重点是美食要多......你的诉求,我的心,让“流量”转化为“留量”,贵州宠粉不止是靠雄奇的山水,舌尖上的美味,还有精细的服务。人文温度与智慧高度的双重奏,制度创新与人性化服务的快融合,贵州找到了何为“目的地”的终极密码:宠粉不是技术而是赤忱,留量不在算法而在心法。
三
化外地,何以归心?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王阳明胸襟之开阔,如光风霁月,他创办龙冈书院,为“文教不及”的贵州予以文明的星火。
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夜景。
春好花红的时节,肇兴侗寨,一曲侗族大歌穿越千年时光,吸引游客驻足聆听多声部复调的清亮旋律;
北京国际时装周的聚光灯下,肩扛木犁的苗家老农与身着蜡染的彝族阿妈踏着自信步伐走秀世界舞台。
当山野田间的文化符号跃上国际时尚之巅,传统与现代和鸣,乡土与时尚共振,贵州正以创新为笔,唱响新时代的文化“大歌”。
歌声里,有吊脚楼下传承千年的古老韵律,有红色文化铸魂的时代脉搏,有阳明文化问道的哲学魅力,也有建构历史遗产的当代叙事。
从“藏在深闺”到“自信示人”,贵州文旅的蝶变亦是文化自觉的觉醒。当游客为一曲侗族大歌热泪盈眶,为一件苗族银饰爱不释手,为一个原生节日彻夜狂欢......贵州正以文化软实力完成从“旅游目的地”到“精神原乡”的升华。
红色文化熠熠生辉,屯堡文化独具特色,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阳明文化源远流长......黔贵大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新时代,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贵州正不断推动文旅与数智融合,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次的创新与重构,不仅推动了文旅资源的创新利用,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为中华文化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黔彩”。
在榕江“村超”赛场,每周末3万张免费座椅座无虚席,收获世界级流量。每一支足球队背后都跟随着一支拉拉队,队员来自汉族、藏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水族、瑶族等多个民族。
这是足球的角逐,更是文化的华筵。
当汉族舞龙舞狮、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村超”,球迷们说,“凤冠霞帔霓裳,这里是全中国心灵相契的地方!”
当“村超”现场侗语版《我和我的祖国》唱响,瞬间点燃全场气氛,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紧接着现场万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彻都柳江岸。观众们说,这就是盛世的模样。
拂过历史的烟尘,阳明先生“以文化人”的理想,在新时代有了最鲜活生动的注脚,《瘗旅文》中“过客孤魂”的悲恸,已升华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文明共情。
四
最美人间四月天。西子湖畔,窗外春雨淅沥,会场内却热火朝天,当“旅游热”持续升温,如何让这把火点燃“投资热”?
原定17时结束的议程,因与会者发言踊跃,延迟到将近19时才告一段落。临近结束,好几位原本不在发言名单中的长三角企业家代表举手,申请再讲两句。
会议分享现场。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文旅创新、资本运作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贵州是生态资源富集地、民族文化聚宝盆,正以开放姿态推动产业升级——两地的合作,将是东部经验与西部资源的完美碰撞。” 贵州诚意满满,谋划推出1000个文旅产业招商项目,拟引资规模2011亿元,现场吸引长三角地区40余家优强企业参会。
“贵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两地文旅资源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要充分发挥两省文旅资源优势,推进品牌共塑、产业共融、市场共创、要素共享,携手推动两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浙江言辞恳切,大丰实业、祥源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均表达了投资贵州意向,就推进合作进行了深入的对接交流。
从“数十万浙商闯贵州”的奋斗传奇,到数字经济赋能“黔货出山”的创新实践;从阳明心学的一脉相承,到“云上贵州”与“数字浙江”的携手逐浪,两地以文化为纽带,誓把“山海情”谱写成新时代的“共富曲”。
丹心映山河,九州绽新颜。西子湖畔,今人深深作揖,致敬先贤虽远隔五百年而心怀天下。此刻,从浙江余姚走出来的先贤阳明先生若在场,定会为这场“知行合一”的现代演绎抚掌而笑,回以揖礼,感谢后辈历经千辛万苦以实干作答终有告慰。
历史的长镜在此定格:从昔年阳明先生笔下“游子怀乡”的悲鸣,再看今日贵州“近悦远来”的盛景,摆脱贫困羁绊,迎来幸福新生,红色根脉传承赓续,家国情怀历久弥新,苗家汉子端出飘香米酒,侗族儿女唱响天籁大歌......五百年时空流转,不变的,是这片土地对远行者的深情。
从交通基建的“硬支撑”到人文关怀的“软实力”,从“山地省”到“公园省”,贵州文旅的蜕变,不仅为西部后发地区提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更以一场场“双向奔赴”的故事,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温度。
山海虽远,行者必至;心之所向,自有通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马刚
上一篇:神二十航天员乘组,领命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