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大楼……正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而行。
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报推出“走进零碳看转型”系列报道,通过探访贵州首个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大楼……看这些镶嵌在喀斯特地貌中的零碳拼图,如何讲述它们绿色转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故事。
走进位于台江经济开发区的天能贵州工厂,一块实时跳动的监控屏幕揭开了西南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碳密码”——12条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铅粉机负风压、环境综合指数等绿色标识同频闪烁。
企业生产智慧监控大屏。(企业供图)
这座占地500亩的“零碳工厂”,正以每小时减排14.6吨的速率,书写着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变形记”。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能源管理、碳排放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今年2月成功获得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认证,成为贵州首家“零碳工厂”。
什么是“零碳工厂”?“零碳工厂”真的没有碳排放吗?5月8日,记者走进其中,探究全省首家“零碳工厂”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绿证“炼金术”
“企业每年有12万吨碳排放,如何清零?突破口就藏在火力发电占比超90%的能源结构里。”企业副总经理庞明朵在能源作战图上画下关键路径。
“零碳工厂”并不是没有碳排放,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和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
“火力发电就是最大碳源。”庞明朵说,锁定这一核心矛盾点后,企业开始进行精准碳抵消行动。
首先,去年斥资33万元通过上海一家电力交易平台,以每张1.5元的价格抢购了22万张绿证,让2.2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注入生产线——相当于为每块电池注入0.15元的碳中和基因,实现年碳排放量瞬间削去11万吨的战术突破。
绿证即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电子“身份证”,用于证明电力的环境属性,1个绿证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绿电是指通过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站发电等产生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购买绿证就能使用绿电,通过购买绿证,实现年减碳11万吨后,剩下的1万吨碳排放通过光伏发电和购买碳票来进一步抵消。”总经理助理吴建祥说。
企业厂房外环保设施。
登上厂房屋顶,14兆瓦的光伏海洋正上演光的“炼金术”。
吴建祥进一步解释,这片总装机容量为14兆瓦的光伏组件,每年可产出清洁绿电约1300万度,按照外购电力排放因子折算,总共减排二氧化碳6303吨。
紧接着,企业去年又以65.7万元的价格向外购买1.25万吨碳汇。
“购买绿证,抵消11万吨碳排放;购买碳汇,抵消1.25万吨碳排放;安装光伏板,抵消6303吨碳排放,共计抵消了12.8万吨碳排放。”吴建祥敲击着计算器说,这远远超过公司12万吨年碳排放量,全程碳排放抵消归零,真正实现零碳生产。
按照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工厂评价标准》,“零碳工厂”的等级划分为三个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低碳、近零碳以及零碳。
这场碳抵消奇迹,让天能登上中国零碳工厂评价体系的“三星王座”。
生产“断舍离”
在极板车间,4人操控的智能生产线正改写传统制造业剧本。
“别看车间人少,效率比以前提升了10倍。”极板车间负责人杨新宇说,通过技能改造,这条生产线所需人员从40人锐减至4人,效率提升的同时,环境也得到改善。“熔铅锅炉从单兵作战升级为集团军。”
杨新宇展示着除尘系统的魔法——密封设计将铅蒸气牢牢锁闭,经由“烟尘猎手”除尘系统集中净化,灰色烟尘瞬间变成除尘器里的“俘虏”,让口罩不再成为工人标配。
视线一转,记者走到隔壁的电池组装车间,机械臂跳着“华尔兹”让电池日产量翻番,能耗曲线却垂直俯冲。这个车间负责将电池零部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电池。
工程师正在调试机械臂。
“以前,组装靠人,现在靠机器。”车间负责人周磊介绍,自从2021年生产线一体化改造后,多个设备“合体”,一个传动装置就能带动多个设备。
能耗降低了,效率却大大提高了。按10个小时计算,一个工人以前生产1000只电池,现在一个工人能生产2000只电池。
“‘零碳工厂’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工厂管理、企业生产提出了更为精细、更为全面的环保要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经理钦晓峰展示着企业“绿色账本”——投入3.6亿元用于生产工艺提升和改造,让能耗污染“双减”,2024年,企业产值突破46亿元。
电能“循环跑”
在充电车间,同样上演着电能“循环跑”——80%放电量通过工艺革新重获新生,72小时充电马拉松,被压缩成48小时短跑。
“在铅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充电是损耗电最大的一个环节,企业70%的电都用在此环节。”充电车间负责人陆剑向记者介绍,出厂的每一只电池必须“充满—放光—再充满”,即“一充一放”,目的是激活和测试电池。
这样的“一充一放”步骤总共有25次。“以前给电池充电时,放出去的电总是收不回,现在通过工艺优化,能实现80%的电回收利用。”陆剑说。
为进一步减少电损耗,企业将充电时间压缩至48小时,时间缩短后,产量反而提升50%。相比以前一天生产4万只电池,现在一天能生产6万只电池。
铅蓄电池半成品。
更妙的是,一公里外的麒臻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蒸汽也不再流浪,通过地下“能源动脉”,又源源不断输送给天能,年省600万元,折合碳排放一年节省4.5万吨。
“此外,我们去年回收的4万吨废旧电池全部给了麒臻,在园区内完成循环,构建出零废弃的生态闭环。”钦晓峰说,“零碳工厂”建设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企业将加快构建零碳生态,打造“零碳工厂”升级版,提升绿色转型竞争力。
当最后一吨碳消失在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的晨雾中,这座“零碳工厂”用三重变革,交织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立体图景。
【多彩新论】
零碳转型的“贵州解法”
谢巍娥
何为零碳?是指通过购买绿证和碳汇减排,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也就是说,零碳并不等于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
贵州的零碳探索之可贵,在于破解了三大现实命题。
用“代谢手术”回答“旧产能如何焕新”。作为贵州首个零碳园区,贵州建科院改造50年的老建筑,通过60项低碳技术延寿30年,从“搭积木”到“种太阳”,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打破了“绿色转型必须推倒重来”的迷思。
用“立体供能”回应“资源约束如何突破”。作为贵州首家零碳大楼,中核汇能在一栋办公楼内集成风光热储充五大系统,从“能源依赖”到“能量自治”,从风力“垂直发电”到地热“四季调温”,让每度电都有了绿色基因。更可贵的是,企业甘做“亏本生意”的担当,恰恰印证了绿色投资的长期价值:今天的每一分环保投入,都是明天的核心竞争力。
用“循环生态”解决“转型成本谁来承担”。作为贵州首家“零碳工厂”,天能贵州用绿证交易构建跨区域能源联盟,用废旧电池循环形成园区内协同作战,说明绿色资产终将反哺企业竞争力。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思维,这种从“孤军奋战”到“集团合作”,恰恰印证了低碳不是发展的减法,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乘法。
零碳转型的本质,是用系统性思维重构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的关系。贵州的零碳实践不仅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智慧,更揭示了绿色转型的深层逻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