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贵州大山里,找到了封印5亿年的“时间盲盒”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0日

踏入黔东南州剑河县八郎村,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岁月遗忘的世界。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古老的苗寨错落其间,村民们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而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之下,封印着地球远古时期的奥秘,承载着改写地质历史的关键线索,隐藏着一段跨越5亿年的神秘故事。

WechatIMG3985_Watermarked_1.jpg

八郎村村貌。

故事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2年,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赵元龙教授,怀揣着对古生物化石的满腔热忱,带领科研团队踏上了这片土地。那时的八郎村,交通闭塞,信息匮乏,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阻挡他们探索的脚步。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元龙教授结识了刚务工回乡的村民刘锋。刘锋熟悉当地地形,便为了团队的向导,带领他们深入原始森林,开启了古生物化石发掘的征程。

“我挖的第一层土,敲下的第一锤,就找到了一块‘始海百合’。”回忆起初次与化石的邂逅,刘锋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从此,他与古生物化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赵元龙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WechatIMG3988_Watermarked_1.jpg

全球乌溜阶“金钉子”。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赵元龙和刘锋凭借着对化石挖掘的执着与热爱,穿梭于苗岭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农闲时,刘锋还会带领村民一同挖掘化石,最多时带队8人。专家团队返回贵阳研究化石期间,刘锋就负责继续带队挖掘,将化石包装收集好,发往贵阳。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WechatIMG4006_Watermarked_1.jpg

距今5亿年的生物化石。

在八郎村附近的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中,一个距今5.08亿年的庞大海洋古生物化石群惊艳亮相。这里面包含11个大门类、120多属动物化石,每一块化石都像是一把钥匙,等待着科学家们去开启远古时代的大门。赵元龙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凯里组中部与下部的三叶虫组合面貌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发现让他们隐隐感觉到,八郎村的这个剖面或许藏着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秘密——一颗“金钉子”。

“金钉子”,这个听起来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实际上是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它是衡量地质年代的一把精准“尺子”,用来对比推断某个地质年代的全球标准地层剖面 ,每确定一颗“金钉子”,就如同在地球演变的史书里插进了一枚金色书签,意义非凡。

WechatIMG3983_Watermarked_1.jpg

剑河“金钉子”(寒武系乌溜阶)钉钉子仪式。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工作小组,一时间,寻找“金钉子”成为全球地学界的热点,各国科学家纷纷出动,希望能收获这一代表着国家科学高峰和地质遗产重要科学价值的“金钉子”。而“金钉子”的设立堪称地质学界的严苛标准,其遴选条件涉及地质、古生物、交通等多个维度。此外,周边环境、地层保存状况等其他因素,同样会影响最终评定。

从1990年开始,赵元龙团队正式开启对“金钉子”的探究之旅。1997年,他们提出将多节类三叶虫——印度掘头虫作为寒武系第三统的首现化石;2001年,团队又在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底部之上52.8米处,精准确定出印度掘头虫的首现层位,并提出这一层位可作为中寒武统的起点。然而,找出“金钉子”的构想并非一帆风顺。当赵元龙团队提出将印度掘头虫作为中寒武统标志性化石的方案后,立刻引来了外界的质疑和反对,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竞争异常激烈。

关键时刻,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彭善池为代表的国内学者纷纷伸出援手,提供关键学术佐证;一批外国专家也被研究团队的执着与成果打动,主动加入贵州古生物研究阵营,西班牙学者乔治·埃斯特夫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对600多件凯里组印度掘头虫标本的深入研究,证实西伯利亚和美国的两种候选化石均为印度掘头虫同种,有力论证了该化石对确定“金钉子”的重要性,更解决了华南板块寒武纪地层与全球其他陆块的对比难题。2015年,寒武系第五阶界线工作组投票决定,将印度掘头虫定为寒武系第三统唯一首现化石,赵元龙团队攻关“金钉子”的最大障碍就此攻克。

WechatIMG3986_Watermarked_1.jpg

位于剑河县八郎村的中、下寒武统界限。

2018年6月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国际地层委员会全票通过乌溜—曾家崖剖面作为“金钉子”的提案;当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把全球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共同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建立在八郎村。这一刻,中国第十一颗、贵州省第一颗“金钉子”成功落户,八郎村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研究者和游客的“朝圣之地” 。

随着“金钉子”的声名远播,八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锋成为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革东园区的一名专职管理员,他还用自家民房搭建起一座古生物化石陈列馆,精心保存着每一块珍贵的化石,并向游客讲解古生物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跨越5亿年的历史。当地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聚焦“研学+旅游”模式,深挖“金钉子”旅游价值,致力于将八郎古生物化石景区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研基地,并与附近的剑河温泉、仰阿莎文化景区等景点串点成线,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业业态,带动全县旅游业态升级发展。

WechatIMG3990_Watermarked_1.jpg

赵元龙教授雕像。

“从1983年至2018年,历经36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成功拿下这颗‘金钉子’。2018年至今,苗岭统和乌溜阶作为国际年代地层单位,已被翻译成27种语言使用,贵州剑河建立的这一‘金钉子’,让中国拥有了第11颗‘金钉子’,成为拥有地层‘金钉子’最多的国家。”贵州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古生态学教授杨宇宁介绍道。作为赵元龙的学生,他也是贵州首枚地层“金钉子”——寒武系苗岭统和乌溜阶“GSSP”的完成人之一。

如今,这颗封印着5亿年历史的“时间盲盒”被成功开启,它不仅揭示了地球远古时期的奥秘,也为八郎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那些为了寻找“金钉子”付出无数心血的专家学者们,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段古老的历史一样,被永远铭记。


上一篇: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就菲律宾位半月礁、舰长礁非法侵权挑衅发表谈话

下一篇:才下梵净山,又到小七孔!铜仁⇋南宁高铁即将开通,未来争取“黄小西吃晚饭”景景相连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