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顿饭,火了!
近日,重庆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下馆子请客的视频在网络刷屏。客人里有教师、劳模、创业者,席间他笑着拍板:“今天我请,你们别抢;谁抢单,不准吃饭。”他抢着买单的动作,实在得像邻居家大哥请客。
另一边,贵州省榕江县抗洪救灾现场,副县长黄国锋的视频也在热传。满身泥泞的他瘫坐在路边,手捧盒饭扒拉,眼皮沉重得快粘在一起。拍视频的志愿者林先生红着眼说:“他指挥清淤、协调物资忙得连轴转,手机断了信号,饭凉了都没顾上……”
同样是“工作餐”,一个在餐馆里传递烟火气,一个在泥地里啃冷饭盒——当“区委书记带头下馆子”“副县长席地吃盒饭”的标签冲上热搜,舆论场炸开了锅,有人盯着“是否存在违规风险”反复推敲,更多人却盯着屏幕感叹:“这才是人民公仆该有的样子!”
两顿饭,一个吃得明白,一个吃得坦荡,其中滋味,值得细品。
左图为高洪波(左二)请客吃饭;右图为黄国锋洪灾现场手捧盒饭吃饭
一
“领导吃饭”为何成新闻?歪风刹住了,正气要树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到“一张清单管住餐桌”,反“四风”的利剑始终高悬。
老百姓对“整治违规吃喝”,是双手赞成、拍手叫好的。那些一顿饭吃掉脱贫户一年收入的“天价饭局”,那些酒杯里泡着权钱交易的“人情夜宴”,种种“油水饭”“关系局”,就该狠狠刹住。
中央八项规定管住了领导干部的嘴,赢得了千万人的心。谁愿意办事非得靠“吃喝意思意思”?谁愿纳税人的血汗钱被违规吃喝扒拉干净?整治违规吃喝是民心所盼、正气所归。
但有些地方确实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把好经给念“歪”了:有的地方要求公职人员下班后“随时待检酒精浓度”,将正常聚餐与违规违纪简单画等号;有的单位推行“三人以上聚餐报备”制度,把同志间的正常交往粗暴异化。
高书记请吃的这顿饭,恰恰打破了这种僵局。视频中,餐厅是普通餐馆,账单是公开透明,对象是教师、劳模、创业者等基层代表。没有选择内部食堂搞隐蔽,没有特殊定制搞排场,而是以最直白的方式传递信号:在合规范围内,领导干部就该大大方方、坦坦荡荡融入烟火人间。
这种破局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顿饭本身。它是对层层加码式整治的行为纠偏,是对“谈吃色变”焦虑的精准消解,更是对“干部与群众同频消费”的生动示范。
老百姓从来期待的都是真实、接地气、有担当的干部形象,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让政策执行更有温度。
二
舆论场背后,群众要的不是“表演”,是“真实”。
从年初号召干部“买新衣、下馆子”带头消费,到清明节宣布节假日公共停车场免费,再到端午假期和群众一起划龙舟、击鼓挥桨,高书记的每一次高调亮相都会引发争议;八方驰援、清理淤泥,而又有网友质疑:“已经是灾后恢复重建,黄县长把仪表整理干净再吃盒饭耽误时间吗?”
有人认为这是“作秀”,有人质疑“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人断言“网红路线走不远”。
下定论前,也许我们还需要打开另一个观察视角。
榕江县洪灾发生后,黄国锋和他的同事们在抗洪救灾一线多日坚守,手机断了信号就靠对讲机指挥,困得睁不开眼就趴在淤泥路边打个盹;
高洪波推动的“免费停车场”政策,让游客停车更舒心;他牵头成立专班开展系列营销活动,构建全产业链“鹅经济”,探索“城市IP+产业链条+区域协同”新经济模式,做大做强荣昌IP……
这些动作背后,是“作秀”吗?是“形式”吗?
平心而论,这些质疑本身,恰恰暴露了当前干群互动中的某种割裂:一方面,群众渴望看到干部接地气的真实模样;另一方面,又对如此行为天然警惕,生怕其沦为博眼球的表演。
这种矛盾的背后,是长期以来部分领导干部“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作风惯性:要么深居简出让群众“看不见”,要么官话套话让群众“听不懂”,最终让干群关系的物理距离变异为心理隔阂。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割裂在“避媒”现象中愈演愈烈。
媒体从业者心生感慨:“如今要采访领导干部越来越难”。或是当面采访被婉拒,推辞说“另外的领导比我更清楚”;或是电话采访不接招,拒绝说“会有官方发布”。这种“踢皮球”,本质上是将信息公开异化为风险管控。
正如网友所言:“群众想了解的,不是‘哪个领导负责’的文字游戏,而是‘路修好了没’‘菜价稳了吗’的实在答案。”
这种作风,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背道而驰的。在互联网时代,群众的需求更直接、表达更即时,领导干部若“不接网气”,又何谈“接地气”?若连面对镜头的勇气都没有,又如何赢得群众的信任?
高书记的主动出镜,恰恰是对这种官僚主义的破题:他不回避镜头,不依赖官方通稿,而是在现场传递真诚,用烟火气消解距离。黄国锋的泥地盒饭,也没有“脚本”——他累得睁不开眼,却让群众看得清“公仆的样子”。
其实,领导干部本就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群众的监督与评判。正如网友所说:“比起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秘领导,我们更愿意看到会为百姓夹菜、能为商户站台的‘人民书记’。”
三
真正的作风建设,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换个角度讲,高调不等于作秀,低调也不等于作为!敢于面对镜头,我们就不必回避褒扬或者争议。这些声音恰恰说明,公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从未降低——群众不仅要“做对事”,更要“做好事”;不仅要“有态度”,更要“有实效”。
争议本身也是进步的契机,它提醒我们: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高书记和黄县长的这顿饭只是一个开始,要让“带头消费”真正激活市场活力,需要更多配套政策跟进;要让“接地气”的作风持续温暖群众,需要巩固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要让“实事求是”成为干群互动的底色,更需要领导干部把热度沉淀为力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明白:作风建设,从来不是“不做事”的安全,而是“干成事”的担当。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整治是为了啥?就是为了刹住不正之风,让社会更清朗,让经济更健康,让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舒坦、更有奔头!说到底:咱们反的是“腐败的嘴”,不是“吃饭的嘴”;管的是“公权的勺”,不是“私人的筷”。
当领导干部放下官架子、怀揣民本心,当政策执行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当群众监督从挑刺变为点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更是一个时代的治理之进。
有人说,这两顿饭“平常”;但对当下而言,它又“不平常”。它让我们看见:在严的主基调下,在实的硬要求下,作风建设同样需要温度。
两顿饭,同样的滚烫,同样的担当。
对人民有益,则“作秀”也是好作风;对人民无益,则“作风”也是真作秀。作风作秀不是关键,关键是看为了谁、依靠谁!
把饭店的门敞开,把泥地里的饭吃香,把群众的门敲响——
这样的饭,不妨多来几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