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近年来,我省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委工作有关部署,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任务,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真抓实干,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实绩突出、群众赞誉的先进典型。今年6月,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表彰一批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从6月6日开始,省内主要媒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他们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民服务奉献,团结带领乡亲们奋力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斑斓画卷的风采。
6月26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赫章县达依乡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唐莉到村委会时,第一书记李仁果已在等她。
“走,出发!”二人一前一后,默契地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第二期示范点项目建设现场走去。
“这两天雨水多,不知道有没有受影响。”唐莉边走边说。
“去现场看看就知道了。”李仁果说,“咱村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把污水治理好,第二期项目建好了后,绿水青山都有啦。”
和平村位于达依乡东南部,距离县城仅10公里,村庄两侧峭壁巍峨,一条清河缓缓流淌,村民大多分散居住在山上,受地理环境限制,曾是赫章县一类贫困村。
赫章县达依乡和平村
近年来,在唐莉等“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和平村依托海拔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和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樱桃500余亩,实现年产值20余万元,带动192户群众增收。
2023年6月,赫章县人民医院行政后勤党支部书记李仁果的到来,来为和平村的发展再添一把新的“药方”
“要是把环境再搞好点,我们的日子更得劲。”对着刚来驻村的李仁果,村民陈正明开门见山,“生活污水到处排,把我头都搞炸了!”
陈正明家居住在212省道旁,由于部分村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不仅造成排水沟积满污水,还流到门前的清河里,造成河流污染,给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这样下去不行咧,得治理!”李仁果和“两委”班子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最终针对生活污水治理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在和平村落地。项目总投资233万元,安装污水管道3020米,建造化粪池106个、人工湿地13个,极大改善生活污水乱排乱流问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人工湿地征地难。
“我的地要种菜,污水又不是我一家排的。”村民吴道华20平方米的土地被纳入人工湿地建设范围,李仁果上门协调时,遭到了他的反对。
和平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人工湿地
李仁果反复上门做吴道华的工作,向他讲政策、谈变化、算收入,“老吴,这是利于全村的大好事,施工方还给你补助,建好验收完成你还可以继续种菜,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多次劝说,吴道华终于同意将土地用以建设人工湿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如期完工,并于今年启动建设第二期项目,牲畜圈舍造成的污水问题将得到彻底改善。
“李书记的到来为我们添了一员主力干将,很多工作没他不行。”唐莉说,赫章县人民医院帮扶和平村后,充分发挥医疗单位帮扶优势,不仅选派精兵强将担任第一书记,还设立专项驻村工作经费2万元,组建由骨干医师组成的医疗队,为村民上门问诊,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与和平村一样,赫章县财神镇小海村也是由赫章县人民医院帮扶——2023年6月,赫章县人民医院的两名医护工作者殷婷、陈艳,到小海村担任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
小海村位于赫章县核桃种植的核心区,在党支部书记陈世友的带领下,“两委”班子主动作为,发展核桃种植面积2000余亩,实现家家有核桃,户户能增收,是当地有名的“核桃村”。
驻村后,她们很快发现,小海村老年人普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很多老人舍不得花钱,小病小痛总是用扛,钱包越来越鼓,身体却越来越垮。”
殷婷(右)和陈艳(左)为文贵飞送去慢性病医疗证
殷婷和陈艳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不仅为有慢性疾病且出行不便的老人办理慢性病医疗证,还为生病的老人送药上门,省去了他们往返排队、缴费取药等繁琐环节。
针对卧病在床且家庭困难的老人,她们结合赫章县人民医院的资源优势,邀请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等专家,上门提供面对面诊疗服务和专业的治疗建议。
“她们到来后,为8名群众办理了慢性病医疗证,为15名群众送药上门,大家伙都很喜欢她们。”小海村党支书陈世友说,将借助赫章县人民医院帮扶契机,拓展核桃销售渠道,守护群众身体健康,让群众身体有健康,生活有奔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