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博会】“中国数谷”算出新质生产力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11.png


8月,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进入“贵州时间”,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即将在贵阳拉开帷幕。作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从最初的移动支付、刷脸通行,到如今的数字人、大语言模型,数博会如同一个窗口,生动记录并推动数字技术的飞速迭代。


作为活动举办地,贵阳贵安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支点,通过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大关键,深入实施“数字活市”战略,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数谷”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算力跃升:从存储基地到智算高地


走进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的仓储式机房,指示灯如星海般此起彼伏。这里的发展轨迹,正是贵阳贵安算力能级跃升的缩影:从早期以数据存储为主,如今已迈向“存算一体、智算优先”的战略高地。


“我们中心的算力能力已超700PFLOPS,实现通算、智算一体化服务。”贵州移动智算专家李海燕说。


算力基础设施的质变,在更广阔的领域开花结果。2025年初,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的惊人票房震撼影坛。影片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背后,超过40%的特效渲染工作由贵安超算中心完成。


该中心自2020年底运行以来,已部署服务器等硬件设备715台,累计为全国50多家科研机构提供超3000次算力服务,服务器平均使用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


“贵安超算的服务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计算、天文气象模拟、新能源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研领域。”贵安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彭本黔说。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东风,更助推算力版图升级。8月,美的集团贵安云数据中心一期B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采用全链路国产化技术栈,核心设备国产化率高达85%,全面投产后将形成超1万个标准机架的算力供给能力,助力贵阳贵安在构建绿色、高效、安全的算力基础设施上迈出坚实步伐。


12.png

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产业聚变:数字动能驱动千亿集群


在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工作人员轻点指令,焊接机器人随即以稳定的速度精准作业,焊缝规范致密,生产效率相比人工提升了3倍以上。这正是贵阳贵安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贵阳贵安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上双向发力。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一硬一软”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强劲增长24.9%,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5%,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聚效应在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得到充分释放。截至2025年6月,这里累计招引企业1064家,其中大数据相关企业占比达65.60%。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企业246家,大数据企业占比54.88%,逐步构建起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交易、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智能化改造带来质的飞跃。中安科技与贵州移动联手打造的“5G+AI数字孪生工厂”,实现从原材料拉丝到成缆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项目落地后,我们的经营成本显著降低了50%。”项目负责人介绍。


在技术研发端,华为云盘古NLP大模型、39AI全科医生等12个大模型产品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朗玛信息连续7年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202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突破980亿元,为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大厦铸造“钢筋铁骨”。


14.png

贵州数安汇大数据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贵阳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数字惠民: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贵阳贵安,大数据正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毛细血管。


在贵阳市云岩区黔灵东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居民王女士在政务服务智能自助机上轻点几下,生育登记证明便即刻打印完成,“以前办这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等好几天,现在几分钟就搞定,太方便了!”


这样的便捷,得益于在云岩区18个街道(镇)便民服务中心、17个“15分钟政务服务圈”试点社区部署的35台智能导办设备。它们可办理278项高频事项,真正实现“就近办、自助办”。这一创新实践助力贵阳市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获评全国“优秀级”,并成功入选国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首批典型案例。


在基层治理层面,数字化同样大显身手。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网格员陈柯汐每天使用“社区小助”平台开展工作。消防隐患、燃气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只需拍照、定位、简单描述,便可一键上报至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小助’平台6月上线以来,信息流转快、责任清晰,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几倍。”陈柯汐说。


城市运行的智慧大脑也在持续进化。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构建的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连接遍布全市的18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这些“哨兵”不间断地传回PM2.5、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为精准治污、守护“贵阳蓝”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化跨部门数据融合与共享,贵阳贵安正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众多民生服务领域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百姓身后事”联办等数字化便民案例更是入选全国优秀创新实践。


13.png

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检查设备。(受访者供图)


场景


大数据+旅游

拿上手机,“讲解员”在旁


8月9日,云南游客刘源来到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参观,得知景区启用小蚁导游应用小程序后,决定体验一次充满科技感的观光之旅。


“您好,我是本次解说小蚁,我将和您一起参观这个明代大儒王阳明曾经生活且悟道的地方……”行走间,无论是穿梭于楼阁的飞檐翘角,还是驻足凝视石碑上的字迹,“小蚁”总能即时感应刘源的位置变化,精准解说周围景物的历史渊源与精彩故事。


“不用请讲解员,不用租借讲解设备,靠手机就能走到哪儿、听到哪儿,很方便。”刘源说。


这样实时伴游的场景,背后的主导者是贵州省蚂蚁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产品已在毕节百里杜鹃、铜仁梵净山、修文阳明文化园以及息烽所有文旅景区落地,今年还上线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


“3D沉浸式环境音效讲解,既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又解决了人流量大时景区解说服务供不应求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罗子骁说,“我们的产品是语音讲解功能带实时字幕的,也是少数将VR图解融合在一起的运营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体验。”


伴随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将新技术和深内容巧妙结合,更好帮助景区讲好文化故事,这正是罗子骁的技术团队坚持探索的事。“只有文化输出内容越来越丰富,才能脱颖而出、抢占市场。”罗子骁说。


大数据+政务

自助机上岗,全天候办事


识别身份证、人脸识别、拍照、核对信息、打印房产证明……8月7日,在贵阳市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的“7×24小时政务服务站”,贵阳市民金锦通过操作“不动产自助办理机”,不到5分钟便拿到房产证明。“有了‘7×24小时政务服务站’,随时都可以来办理业务,再也不用担心工作时间冲突。”金锦说。


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2021年,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专门打造“7×24小时政务服务站”。这是一个集智慧化、全天候于一体的自助服务空间。“服务站内配备有一台不动产自助办理机、一台自助办税机、一台医保自助办理机、一台社保自主办理机以及一台自主工作台一体机。”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业务二科工作人员王芳说,借助这些智能化设备,企业和群众可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办理不动产权证书打印、医保信息查询、参保证明打印等业务。


“7×24小时政务服务站”实现政务服务“自助办、24小时不打烊办”,有效填补非工作时间段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政务服务空白,为办事群众带来“随时办”“马上办”“智能办”的全新便捷体验。


“自投用以来,‘7×24小时政务服务站’每日接待企业、群众自助办理业务100余人次。”王芳说。下一步,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将继续优化自助服务功能,力争实现更多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大数据+农业

“数字牛”可监测可估值


8月8日,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鸿丰聚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园区内,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然进食。每头牛耳朵上都佩戴着一枚醒目的黄色耳标。


“耳标防潮防水,能远距离识别牛只身份,实时采集体温、心率、运动步数等数据,并通过5G网络上传到平台,是每头牛的‘智能身份证’和健康监测仪。”贵州鸿丰聚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飞说。


高飞所说的平台,是贵州东彩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生态牧业数字经济运营管理平台”。该公司立足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将传统养殖肉牛转化为可识别、可监测、可估值的“数字牛”。


“养殖企业入驻平台后,公司会为每头牛建立详尽的电子档案。养殖户通过平台实时掌握牛群健康状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贵州东彩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朋说。


资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是养殖业的最大瓶颈。“平台的创新在于‘按牛贷款、按牛监管、出牛还款’的活体抵押融资服务模式,并与贵阳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王友朋说,银行根据养殖场地规模核定授信额度(2万元/头栏位),打破传统涉农贷款额度低的限制。符合条件的养殖户购牛时,可采用“30%预付款+供应链资金”模式结算,极大缓解启动资金压力。


高飞对此深有感触。创业初期,贵州鸿丰聚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仅有200万元启动资金,按当时资金实力,只能养殖约50头牛。得益于这一新的融资模式,公司如今的养殖规模扩大到570头,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纯利润较初期增长10多倍。


据统计,“生态牧业数字经济运营管理平台”实施两年以来,已协助贵阳农商银行向全省420家养殖企业、合作社和个体户累计发放肉牛抵押贷款20亿元,纳入大数据平台监管的牛只数量超过16万头。


“目前,平台业务已覆盖贵州、四川、甘肃、云南4个省份。”王友朋说,下一步,公司将平台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畜牧产业生态圈。


大数据+医疗

医保明细算得更明白


“昨天买的降压药,医保报销47.8元,自己付了32.2元。”8月8日上午,在贵阳市南明区五里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的王敏芬认真查看手机上的医保结算信息。


王敏芬患高血压10多年,每月都要去社区医院开药。过去刷医保卡,单据上就写“医保支付”,具体报了多少、自己掏了多少,得算半天。“现在刷医保卡,每分钱都记录得明明白白。”王敏芬说。


这个让王敏芬直呼“透亮”的“电子账本”,正是“5G+智慧医疗”项目的最新应用成果。2023年4月落户贵阳市云岩区的贵州久远银海软件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开发运营方,为全省医保装上“智慧大脑”。


最近,在贵阳务工的河南小伙杨勇真切体会到这个“智慧大脑”的便利。“这次住院总费用5860元,医保已直接结算报销4092元。”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完阑尾炎手术后,医保异地直接结算让杨勇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如今,这样的便利场景在全省各级医院已成常态。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5G+智慧医疗”项目深度融合5G技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医保支付“一站式结算”,极大提升就医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为贵阳市打造智慧医疗城市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去年底,这一创新应用成功入选贵阳贵安2024年度优秀“5G+”创新应用场景项目名单。目前,已覆盖全省9个市(州),为3万家医药机构和3800万人提供服务。


“公司还依托该平台,为全省2万多个村卫生室定制基层服务系统,解决偏远地区群众就医报销难问题。”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2025年贵州省“传文明薪火·做新时代好少年”研学实践活动|播撒文明火种 助力少年成长

下一篇:政前方观察|网友期待的究竟是怎样一份通报?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