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先辈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也是他们自己的战争。”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纪念碑前,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匈牙利医生沈恩·乔治之子彼得·绍莫吉(Peter Somogyi)深情回忆起父辈们在烽火岁月中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的历史。
8月25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被纳入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次日,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20余位来自保加利亚、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员和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队员的后裔齐聚于此,共同缅怀八十年前那段跨越国界、血火相融的友谊。
时光回到1939年,抗战正酣。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辗转来到贵阳图云关,建立起中国最重要的战时救护大本营。此后,在伦敦“国际医药援华会”的组织下,一批来自保加利亚、波兰、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美国等国的医生、护士组成“国际援华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奔赴中国前线。
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与中国医务人员并肩救死扶伤,推广疫苗注射,阻击瘟疫,抢救无数伤病员。他们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却以共同的人道精神汇聚成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
“我们知道她曾在这里战斗,但这是第一次真正走进这里。”在纪念馆的照片墙前,美国护士埃尔希·陈(中文名陈贞洁)的女儿伊莱恩·袁(Elaine Yuen)久久驻足,眼中闪烁着泪光。她的母亲如今已107岁,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国际援华医疗志愿者。80年前,她翻山越岭来到图云关,留下青春与汗水。
纪念馆内,褪色的照片、磨损的医药箱、泛黄的纸张,拼凑出国际援华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纷飞的抗战前线救死扶伤的日日夜夜。沈恩·乔治的两个儿子在展柜前久久凝视,仿佛与父亲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人们必须铭记反法西斯战争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记住那些为自由而战的人。”沈恩·乔治的儿子彼得·绍莫吉(Peter Somogyi)动情地说。当天,他再次向纪念馆捐赠了父亲的印章等纪念物品,寄托着对先辈的敬仰与对和平的坚守。
来自保加利亚的安东·阿戈夫(Anton Agov)讲述了祖辈甘扬道的故事。1939年,甘扬道随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奔赴前线,足迹遍及湘、桂、滇、黔。他曾与中国队员张荪芬结为伉俪,并给子女取名“保中”“保华”,将深厚的中保情谊镌刻在家族血脉中。如今,安东选择来华留学,研习中医,并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使者,延续祖辈与中国的情缘。
图云关之外,国际援华医疗队员后裔们还走访了贵州多地,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记忆的土地上体会先辈们曾经的岁月与情谊。
晴隆“二十四道拐”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蜿蜒盘旋的山道如同历史的印记,见证着抗战时期无数物资与医疗器械翻山越岭、驰援前线。罗马尼亚医生达维德·扬库(中文名杨固)的女儿纳迪娅·杨固(Nadia Iancu)凝望良久,感慨万千:“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当时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至关重要。虽然父亲未曾亲自走过这条路,但我相信,如果他知道那些物资曾经通过这里送到前线,他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黄果树瀑布前,奔腾的水声仿佛与历史的洪流交织;在坝陵河大桥上,后裔们感叹中国今日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在西江千户苗寨,他们与当地群众共舞,体验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绣里淘集市,他们惊叹于贵州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活力。这些经历让他们更深刻理解了贵州人民的坚韧与创造力。
八十年前,图云关的群山见证了中外医务工作者携手抗敌的英勇;八十年后,松柏依旧,碑文长存,他们的后代再次相聚于此,共同种下纪念树,许下和平的誓言。
他们的故事,生生不息;他们的精神,永远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2025数博会】“黄小西”亮相数博会!智能体2.0成果发布,赋能文旅产业全场景升级
下一篇:一头牛串出四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