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心情很激动,可以用澎湃二字来形容。”9月27日上午,花江峡谷大桥总工程师刘豪站在大桥上,抚摸着路旁的防护栏,如同抚摸自己的“孩子”一般,脸上满是期许与骄傲。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将于明日正式通车。
刘豪与桥梁打了20年交道,接触过斜拉桥、悬索桥、刚构桥、梁式桥等现代桥型,解决过无数个曾经解决不了的难题。当拿到修建花江峡谷大桥的任务时,他更多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兴奋。“山区大桥最怕风大、落差高。从设计到施工,每一处细节都是我们与自然对话、与技术较劲的答案。”
刘豪在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工作。
他指向防护栏解释道,为了避免车辆撞击护栏坠桥或因护栏过刚致伤的事故,因此在设计时利用防阻、缓冲块以及卸能脚等设施组装防护栏,横梁焊接哈芬槽与立柱连接,延伸防护栏高度,反复开展防撞实验,确保车辆与司乘人员安全。
由于花江峡谷大桥跨度长,桥体承受的重量大,因此大桥“脊梁”更藏着巧思。刘豪说,在大桥主结构方面,索鞍从铸焊结构改为锻焊结构,既减轻重量,又增加强度;主缆使用超高强度多元合金镀层耐候索股,提高使用耐久性;玄武岩纤维阻燃技术为桥梁穿上“防火衣”,每一项都瞄准山区特大桥的痛点。
技术创新藏在细节之中。(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供图)
为了保障桥梁的使用更持久安全,工程团队还为其提供了“健康诊疗”服务。大桥主缆内植入的光栅光纤如同“神经末梢”,可实时监测桥体温度、湿度、应力应变等状态,为大桥养护提供更精准的方向,减少时间成本与经营成本。
超大跨径猫道抗风研究、智能缆吊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模块化温控技术……1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省级工法,这些硬核成果背后,是团队啃下的一个个硬骨头。“不只是花江峡谷大桥,贵州3万多座桥都该用上这些技术,提升大桥的耐久性与使用年限。”刘豪眼里闪着光,他表示,未来还会持续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为国内企业出海标准提供贵州方案。
合龙现场,桥梁建设者们正在进行最后一块钢桁梁的精准对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摄)
站在桥面远眺,刘豪想起从前在重庆求学返乡的漫长旅途。“当年坐火车去重庆,晚上9点上车,第二天早上7点才到,现在高铁两个小时就到了。”他的感慨中透露着贵州的蜕变,从“小透明”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000公里,上万座大桥撑起交通强省的骨架。曾经藏在深山中的好山好水,如今顺着国道省道的“毛细血管”走进大众视野,这令他颇为自豪与振奋。
现在,贵州掌握全套山区建桥核心技术,桥梁建设已从“跟跑”变“领跑”。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压力时,刘豪反倒坦然:“我的背后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有着几十年的经验,以及很多人的信任与支持,不怕。一山更比一山高,尊重自然,接着往上攀。”
花江峡谷大桥全景。(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供图)
风穿峡谷,云雾散开,这座世界级大桥的轮廓变得清晰可见。它被无数人的心血浇灌,只待迎接新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