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峡谷大桥天青色 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8日

“这桥和峡谷环境太和谐了,很漂亮。”9月27日,站在花江大峡谷畔,望着横跨天堑的花江峡谷大桥,不少参观者发出这样的赞叹——桥体的天青色在喀斯特峰丛的映衬下,与山间云雾、江畔碧水连成一片,毫无巨型工程的突兀感。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介绍,基础设施建设难免触及生态,而建设团队始终秉持“把破坏降到最小,再添一处风景”的理念,这抹天青色正是理念的直观表达。“我们从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意境中汲取灵感,选定天青色作为桥体主色调,就是要让桥梁成为自然的‘延伸’而非‘闯入者’。”

68c0753c26ce98651a1a4ec55e4dfe58.jpg

杨健说,团队真正追求的,是让桥梁与周边的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和人文条件深度融合。这一“和谐共生”理念贯穿勘察设计至施工建设全程,如今已转化为看得见的实践成果:天青色桥体与喀斯特峰丛轮廓自然呼应,既避免了对原生生态的大规模扰动,更成为凸显地域特色的景观符号。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杨健介绍,施工中团队并未将花江隧道的渗水简单排放,而是在东岸专门修建蓄水池进行收集。这些“回收水”实现了“一水三用”:既能满足周边农田的灌溉需求,又能保障大桥服务区的日常用水,剩余水量更能化作一道620米宽、300米高的水幕景观。“前几天测试时,水幕映着天青色桥体与峡谷光影,特别壮观,真的为这里添了道新风景。”


除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石粉“变废为宝”的创新则精准破解了工程建设中的环保痛点。以往砂石加工产生的石粉多被当作废料丢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杨健表示,通过科研攻关,将这些石粉掺入混凝土中替代部分水泥,不仅大幅减少了废料排放,还降低了水泥使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的双赢。


在杨健看来,生态保护与技术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生态保护不是额外任务,而是工程的必修课。”他表示,从天青色的美学适配到水资源、废料的循环利用,这些环保实践与大桥的27项技术专利相辅相成,让大桥既具备硬核的工程实力,更拥有温柔的生态底色。



上一篇:填补技术空白!花江峡谷大桥“驯风”背后的中国桥梁硬核实力

下一篇:贵州日报记者长期跟拍世界第一高桥 ,50秒浓缩3年建设过程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