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花江峡谷大桥的钢索在625米高空拉紧,当港珠澳大桥的桥体在伶仃洋上绵延,当北盘江第一桥的桥面刺破云雾……这些横跨天堑的钢铁脊梁,不仅是中国基建的奇迹,更是中国人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花江峡谷大桥
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
这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
贵州的群山曾是发展的“锁钥”,喀斯特地貌的陡峭岩壁、幽深峡谷,让修路架桥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早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贵州修建了第一座跨江铁索桥——盘江桥,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重任,历经战火洗礼。彼时的建桥技术有限,条件艰苦,却依然展现着贵州人民打开山门的决心。
北盘江第一桥
如今,贵州桥梁建设已今非昔比,面对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复杂地质条件和峡谷深沟等艰难施工环境,建设者们从未退缩,从坝陵河大桥到平塘特大桥,再到今日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贵州不断刷新着桥梁建设的世界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桥梁博物馆”。从曾经交通闭塞的内陆省份,到如今构建起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贵州桥梁建设的成就,是贵州人民拼搏奋斗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基建实力的有力见证。
坝陵河大桥
平塘特大桥
这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有几个桥墩在浇灌混凝土时出现渗水现象,虽勉强可用,但建设者们为追求高质量,毅然将已完工的桥墩炸掉重建。
南京长江大桥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沉管隧道安装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建设团队用三年时间研发专用测量设备,直到最后一节沉管完成“深海穿针”,实测偏差不到3毫米。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
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中,面对U型深邃的峡谷和瞬时14级强风的严苛考验,引入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终端,这项技术能每秒捕捉主缆在空中的精确三维坐标,实现对主缆位移毫米级实时监控。
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
从古代工匠的“精雕细琢”到现代工程师的“毫米级把控”,中国人的匠心始终贯穿其中,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是对“完美”的执着坚守,更是对“责任”的永恒担当。正是这份匠心,让中国桥梁不仅有“长度”,更有“高度”。
鸭池河大桥
这是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温情”。
桥梁的意义,终究要落到“人民”的身上。
大发渠特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成为几代人的记忆符号;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车程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坝陵河大桥通车后,从关岭到黄果树风景区由40多分钟缩短至15分钟,沿线村寨的农家乐鳞次栉比,守着绿水青山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平塘特大桥通车后,平塘到罗甸的行车时间从两个半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曾经藏在深山中的天眼小镇,如今成了研学旅行的热门地。
红枫湖大桥和花渔洞大桥
桥梁,从来不只是钢铁与混凝土的冰冷组合,更是串联起民生温度的情感纽带,它们连接的是“山里山外与江海两岸”,更是“幸福与发展”。这份“造桥为民”的温情,正是中国精神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让每一座桥都成为“民心桥”,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遵义乌江上五桥同框
从“万桥飞架”中,赵州桥的千年坚守到花江峡谷大桥的世纪跨越,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桁在江风里舒展成横跨天堑的壮阔弧线,到青藏铁路建设者在雪域高原上挑战极限,中国奋斗,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困难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是追求卓越时精益求精的匠心,更是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温情。正是这股奋斗精神,推动着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