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伴随着电锯切割木料的清脆声响,54岁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峡谷村村民梁国荣正忙着为自家民宿打造家具。阳光透过尚未完工的窗棂洒在木料上,映出他脸上藏不住的笑意——再过不久,这座因花江峡谷大桥而建的民宿,将迎来第一批客人。而这忙碌的身影背后,藏着当地从“生态绝境”到“旅游富民”的数十年蜕变。
上世纪90年代的峡谷村,留给梁国荣的是“跑着躲石头”的记忆。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山高坡陡,土层薄得“攥不出水”。为了活命,村民选择在石缝里种玉米,收完庄稼就砍玉米秆当柴烧,山越砍越秃,生态越变越差。“一下雨就怕,山上的石头顺着水往下滚,经常盯着落石走向绕着跑,心惊胆战!”梁国荣的话里,还带着当年的后怕。
梁国荣带客人参观自家的民宿。牟绍莉 摄
那时的苦,不止于怕石头。“火炉箐,想吃大米痛大病,等得花江买盐来,屋头死得邦邦硬”,当地流传的这句民谣,道尽了过去生态恶劣、生活困苦的窘境。“植被少了,水就成了‘金疙瘩’,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我们宁给客人吃米饭,却舍不得给客人多倒一杯水。”梁国荣说道,大半夜走几公里山路去水源地排队取水,运气好的时候一天也就能有两挑水(当地方言两挑水就是四桶水)。
日子熬不下去,村里的年轻人一批批往外走,梁国荣也曾到其他县区去打工,“谁不想守着家?可守着穷山,没盼头啊!”转机,始于一场“向石头要生机”的生态治理。当地政府带着村民搞“坡改梯”,种植花椒、火龙果等经济作物,光秃秃的山慢慢有了绿色,水土保住了,村民的口袋也渐渐鼓了点。
而花江峡谷大桥的规划与建设,更是让当地群众发展发生快速改变。这座大桥不仅是连接花江到贞丰的交通枢纽,更成了激活当地发展的“流量引擎”。随着通车时间日益临近,花江镇敏锐抓住交通区位与旅游资源的双重优势,提出以大桥为核心发展“桥景经济”,为游客提供360°观桥体验,推动民宿建设、旅游开发,让“大桥风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收密码”。而峡谷村作为通往花江大峡谷的必经之路,成为“桥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
“根本没想到这里会修大桥!”梁国荣的话语里满是感慨。早在2019年,他就有过建民宿的念头,但当时桥未开建,缺乏发展底气,民宿建设时建时停。当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开建,看到大桥一天天“长高”,他发展旅游的信心也愈发坚定:“有这样壮观的大桥在花江,今后的发展前景肯定差不了,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说干就干,梁国荣加快民宿建设进度,截至目前,他已投入160万元用于民宿建设,而这笔投入,在他看来“每一分都花得值”。
远眺花江峡谷大桥。牟绍莉 摄
尽管民宿尚未完全建成,“大桥效应”已提前显现——自大桥开工以来,常有从南京、广州、上海等地专程来看桥的游客,路过他家时被门口的装修景象吸引,提出想住下感受当地环境。梁国荣干脆把没装修好的房间收拾出来,让游客免费住,“先让大家感受下我们这儿的风土人情,也为民宿攒点口碑”。如今,梁国荣的民宿主体结构已成型,正紧锣密鼓进行内部装修。为了凸显当地特色,民宿里的桌子、床、凳子等家具,都是他用当地产的“铁玉蒿”木材纯手工打造。
梁国荣的选择,并非个例。随着“桥旅融合”的发展前景逐渐清晰,越来越多像他一样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创业。曾经让村民“心惊胆战”的喀斯特地貌,如今因大桥的映衬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曾经只能“守着贫瘠土地谋生”的日子,如今也变成“靠着桥景吃旅游饭”的新光景。
从“石缝里求生存”到“大桥下谋发展”,峡谷村的蜕变,是生态变好、交通变好、日子变好的三重变奏。而这座横跨峡谷的大桥,不仅架起了路,更架起了村民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希望路。
上一篇:纪录片|跨山海(三):山海相逢
下一篇:从万桥飞架中读懂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