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多点开花活力满满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9日

金秋时节,贵州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既能听侗歌,还能亲手拼装风雨桥模型,这样的文物‘打开方式’,太生动了!”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来自湖南的游客张伟手捧一座以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的木制模型,连连赞叹道。在国庆、中秋即将到来之际,肇兴侗寨将侗族传统元素与节庆主题相融合,筹划泥人节、长桌宴、芦笙赛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在侗族文化氛围中欢乐过节。据了解,今年1至8月,肇兴侗寨接待游客9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85%。


12.png

黎平县肇兴侗寨拍摄的晨景。磨桂宾 摄


从“单点打卡”到“全域畅游”,贵州乡村旅游正以“多点开花”之势构建全新发展格局。近日,在2025年粤黔协作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现场对接活动上,主办方发布了18条亮点纷呈的农文旅路线,引各大旅游平台、网红达人及游客等关注。同时现场还集中展示全方位呈现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8个协作市(州)在乡村农文旅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


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内,蜡染、扎染、根雕、银饰制作等成为热门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刻体验“指尖上的万峰林”。


13.png

徐查清正向各地的游客讲解扎染技艺。图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在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的徐查清民族文化馆内设有扎染、蜡染、木艺等多种体验项目供游客选择。“这个扎染是用板蓝染的,刚开始是绿色,然后慢慢变成蓝色,感觉很新颖。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当地的文化。”山东游客房婷婷说。


据馆内陈阿建木工坊负责人陈启军介绍,我们还结合贵州的特色建筑和著名景点并将本地的文化元素融入木艺作品中,推出了“六六大顺峰”、吊脚楼、布依族凳子等系列文创产品,让木艺作品成为“能带走的文化”,成为乡村旅游体验中的亮点。


近年来,随着“村BA”“村超”“村马”“村T”等一批“村”字头IP异军突起、火爆出圈,“人无我有”的山地民族特色尽显贵州的热情活力与文化自信。


9月20日,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梯田稻浪翻滚、遍地鎏金。一场名为“金秋加榜梯田·中国式丰收村T秀”的沉浸式乡村T台秀精彩上演。


144.png

此次活动以梯田为天然T台,将民族非遗与现代时尚相融合,模特身着少数民族刺绣与蜡染元素设计的服饰行走于稻浪间,呈现出农耕文明与当代艺术共创的沉浸式场景。以文化赋能乡村、以艺术激活土地的创新实践,为贵州乡村旅游增添一抹亮色。


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底气。近年来,贵州颁布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政策,加强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形成“村寨空间—文化生态—精神家园”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发展构建坚实的政策堡垒,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贵州拥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前列,它们留住了乡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推进,贵州乡村旅游正从“小众选择”走向“大众青睐”。


44.jpg

“端节”期间,三都水族群众在“端坡”举行乡村赛马。


贵州正以“旅游+”为纽带,深度融合文化、农业、康养等元素,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培育更多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游客走进贵州乡村,感受这里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推动乡村焕发更强活力,助力全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世界第一高桥通车首日,这家新开业民宿迎来第一波客人

下一篇:2025珠遵协作新茶饮供应链发展大会签约金额超亿元 贵州原料茶精准对接大湾区市场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