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知多少|流淌百年的民俗符号,藏着屯堡人的日常与温情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15650BCAB96778C2C503E4BDEFD4969A.jpg

黔中大地,青瓦石墙。循着大碗茶和松糕粑的香气,从锣鼓伴奏的地戏声中,一窥那些延续自明朝的屯堡习俗,在600余年的传承和演变中,它们不仅成为生活里的艺术,更是一条应节令而生的“文化链”,贯穿于屯堡人四季坐卧起居和人情往来之中。


安顺鲍家屯村村民在“抬亭子”活动上进行地戏表演 卢维.JPG

安顺鲍家屯村村民在“抬亭子”活动上进行地戏表演。卢维 摄


“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情壮,忠君爱国守边关……”如今,屯堡人仍时常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操着一口弋阳老腔,伴着锣鼓声,用生动的唱腔和力道十足的步伐再现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他们通过古老的地戏,让铁血征伐的往事最终沉淀为屯堡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地戏,这一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古老剧种,是屯堡人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表演者面覆雕琢精致的“脸子”(木刻面具),额顶英武翎羽,在锣鼓铙钹的伴奏中,手持木制短兵起舞,唱腔古朴苍凉。


大瀑布下的高台地戏。潘宗义 摄_副本.jpg

大瀑布下的高台地戏。潘宗义 摄


“安顺地戏所演的近30部大戏上至商周,下至明初,皆为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征战故事和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故事,尤以杨家将、岳家将、三国演义等唱本最受观众喜爱。”在天龙屯堡,有着近40年地戏表演经验的演武堂馆长陈春伍说,地戏的表演内容带有雄壮的军旅气质,屯堡人相信地戏带有英雄的正气,可以驱逐邪祟,同时地戏也为他们提供了团聚与娱乐的空间。


与地戏的雄浑阳刚不同,花灯则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屯堡花灯曲调悠扬婉转,唱词多反映日常生活,充满诙谐与智慧。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戏台或某家院坝便是花灯的舞台,表演者无需繁复行头,一把二胡、几面锣鼓,男女对唱便可开场。


微信图片_2025-11-05_160432_227.jpg

安顺市首届屯堡花灯戏展演现场。安顺市西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屯堡人中,还曾流传有“地戏是屯军带来的,花灯是老百姓带来的”的说法。白天与黑夜,地戏的刚与花灯的柔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也共同构成了屯堡戏剧文化的两端:一个承载历史,一个寄托欢乐。


如果说地戏是“历史的讲述者”,花灯是“生活的调味剂”,那么“抬亭子”(又称“抬汪公”)则是屯堡人维系社区凝聚力的“年度盛典”。这一活动是为纪念保境安民的越国公汪华诞辰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明代徽州,随着明代屯军戍边移入安顺,2014年该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村民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卢维_副本.JPG

村民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卢维 摄


“首先,我们要将汪公塑像请出汪公庙,然后迎进八抬大轿,从穿起古装的人群中选出声望最高的八人抬轿,其余人扮成仪仗队,鸣锣开道,出巡游寨。”参加了多次“抬汪公”活动的鲍家屯村村民鲍灵琼说,每当汪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人们就要齐喊“高升”,停轿接受礼迎,这也是目前屯堡人最热闹的年俗之一。


地戏的铿锵、花灯的婉转、“抬汪公”的庄严,这些流淌了上百年的民俗符号,以其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屯堡人的日常,让一段宏大的国家移民史,最终化作石楼下的锣鼓喧天、院坝上的唱词念白,以及世代流淌在屯堡人血脉中那份对故土的深情与对生活的热望。



上一篇:2025进博会|贵州老字号展馆首次亮相进博会

下一篇:明“潮”市集即将登陆安顺!邀您共赴一场跨越600年的文化盛宴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