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家国六百年丨福泉金汤:三重城墙的建筑美学
来源:动静贵州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屯堡文化是贵州特色文化之一,是贵州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生动体现。11月5日-6日,作为“屯堡·家国六百年——屯堡文化交流传播系列活动”之一的“屯堡文化调研采访行”组织全国数十名文化学者、媒体记者、网络达人及旅游博主等走进安顺、贵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探访屯堡建筑、服饰、美食、民俗技艺等,动静记者带您一起探寻屯堡文化之明“潮”风尚。

福泉小西门水城

“固若金汤”的成语,在贵州福泉具象化了!11月5日,“屯堡文化调研采访行”活动组走进第二站黔南州福泉市,在福泉古城、平越卫所遗存实地调研屯堡建筑、屯堡文化保护开发等。

福泉古城

福泉古城前身为平越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平越守御千户所,建平越城,控扼湘黔。古城初建时城内无水源,平越卫指挥张能另辟小西门,筑堰引水入城。

福泉城墙局部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小西门外增筑城墙,将河水围入城中,内城、水城、外城的格局构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水城奇观。三重城墙气势磅礴、固若金汤,是贵州唯一、世界罕见的水城古遗址。

福泉葛镜桥桥面

距离福泉城墙5公里外,横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的葛镜桥,与卫所屯军也密切相关。该处是滇黔通往湖广古驿道必经之地,明代屯军将中原石拱桥技术传入贵州,极大地提升了贵州桥梁建设的水平。

福泉葛镜桥

该桥为三孔尖顶,三孔联拱,一端绞进“凹”口里,另一端插进石阶中,整个桥体稳架在稳显相迎的石墩上,使得大、中、小三个桥孔不同预应力获得平衡。葛镜桥的建桥技艺和设计理念对后世的桥梁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

调研采访行活动组在福泉古城

“福泉城墙和葛镜桥的建造技术太绝了!”从略带青苔的石块触摸历史的印迹,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记者高华连连赞叹。她认为,福泉的三重城墙让“固若金汤”的场景完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体现了高超的水平,为明代卫所军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而葛镜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可谓匠心独具,历经400余年依然稳如泰山,坚固如初。绝妙的造桥技术铸就了其在中国古桥史上与众不同的独特地位,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商家随意取消订单、快递丢失怎么办?“双十一”必看指南→

下一篇:走进隆里古城:探六百年屯堡文化 赏非遗花脸龙魅力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