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锣鼓声响,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屯村汪公殿内的空地上,一场《三英战吕布》的地戏正酣。几位头罩黑纱、额顶精致木雕面具的表演者,身穿绸缎战裙,背插帅旗,随着高亢的弋阳腔唱词,在方寸场地间闪转腾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市级传承人胡德全表演结束后向屯堡文化调研采风团介绍道,地戏源于明朝军队中的“军傩”,最初是屯军用来振奋军威、出征祭祀的仪式。“现在表演的《三英战吕布》,讲的是三国英雄故事,和我们祖先屯垦戍边的经历一脉相承。”
地戏的唱腔是江西一带的弋阳高腔,表演时仅以锣鼓伴奏,动作则模拟古代战争的格斗场面。胡德全从8岁便开始学地戏,深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地戏讲究边唱边跳,手、眼、身、法、步,必须协调一致,方能传神。”如今,他带领的地戏团队已发展到40余人,其中最小的成员年仅10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根。”胡德全语气坚定。

在地戏表演的同一场地,每年正月十八举行的“抬汪公”活动更是吉昌屯村的年度盛事。“抬汪公”是屯堡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汪公原名汪华,是隋末唐初的英雄人物,因保境安民、率六州归附唐朝而深受爱戴。”吉昌屯村寨老田应敏介绍。

据史料记载,汪华在隋末据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后归附唐朝,使六州百姓免于战乱。明初“调北征南”时,汪华信仰随屯军传入贵州,逐渐发展成为屯堡人共同的守护神。每年的“抬汪公”活动持续三天。正月十六晚为汪公神像沐浴更衣,十七日全村各姓抬猪祭祀,十八日正日汪公神像巡游全村。

地戏与抬汪公,看似独立,实则在吉昌屯的民俗生活中紧密相连。地戏是“抬汪公”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巡游队伍中,地戏队常为神轿开路,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为神圣仪式增添热闹气氛。这一动一静两种文化表现形式,共同演绎着屯堡人六百年的家国记忆与文化坚守。
调研结束时,地戏的锣鼓声仍久久回荡在吉昌屯的石巷间。网络博主黎清馨意犹未尽地感慨:“今天只是看到了地戏的片段,听说正月‘抬汪公’时更加盛大。我一定要再来,亲眼看看那万人空巷的场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