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1月10日上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在安顺举行。此次论坛以“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核心内涵”为主题,钱理群、毛佩琦、葛剑雄、陈支平、肖远平、吴羽等6名专家作主旨发言,论道屯堡文化。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陈支平以“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屯堡文化的历史时代意义”为题,作主旨发言。

在陈支平看来,屯堡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屯堡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站立新时代,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屯堡文化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贵州作为中华地域的西南边疆地带,从明朝初期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直属下的十三布政使司之一,建立了捍卫边疆的卫所军屯制度,标志着中华民族国家“大一统”体制和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加强。

随着贵州边疆地区国家行政布政使司和卫所军屯制度的确立,内陆地区大量的屯堡军民等迁徙移居到贵州的边疆地区,屯堡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儒家教育及商贸活动,推动并重塑了西南经济生态与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从而使得西南边疆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日益汇流到中华文明的前进大潮流之中,延续和推进了中华文明在边疆各地的历史延续性。
陈支平表示,明代贵州的布政使司设置和屯堡制度的展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更为值得称道的是,贵州屯堡制度的形成和大量内地军民的入迁定居,并没有故步自封,死死抱住自己原生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而是能够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把自己先进生产方式传播到边疆各地的同时,及时吸收消化边疆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西南各地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交融,重塑了西南社会经济生态与社会文明程度。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屯堡文化,这一形成演变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
“中华历史上的各个不同民族,虽然他们的来源以及文化源头有所差异,但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陈支平说。

陈支平认为,中华民族的和谐共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向,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之间,其发展的趋向及其程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与碰撞。而在贵州屯堡文化的影响之下,从明代以来,贵州省成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较为和谐先进的典范之一。”陈支平说,这一典范的形成及其发展,无疑值得我们今天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任务时,认真汲取和效仿的。正因为如此,屯堡文化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文明现代形态,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实现文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陈支平说,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重新深刻认识屯堡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张丽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