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羽:屯堡文化并非静态遗存,而是不断建构发展的动态体系|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17627089484993.jpg

编者按:

11月10日上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在安顺举行。此次论坛以“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核心内涵”为主题,钱理群、毛佩琦、葛剑雄、陈支平、肖远平、吴羽等6名专家作主旨发言,论道屯堡文化。

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院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吴羽以“根脉与活态:屯堡文化传承的田野实践与未来路径”为题作主旨发言。吴羽首先明确了屯堡文化的核心定义——狭义的屯堡文化是指以明代军屯后裔为主体,在安顺地区集中连片分布的约300个屯堡村寨及其活态传承的文化群落与地方文化体系。而如今,人们对其的理解已拓展至因明代卫所军屯制度所衍生的历史影响与文化遗存这一更广义的范畴。

微信图片_20251110120304_439_1030.jpg

“在系统性时空建构层面,屯堡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活态传承着自身传统,展现出非凡的群体韧性与文化坚守。”吴羽深入剖析了屯堡文化的传承实践。依托明代国家卫所制度体系,大规模移民群体在贵州独特的自然与环境背景中,构建起完善的活态生存系统。他们通过“通婚圈、赶场圈、信仰圈、文化圈”构成的稳定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自我延续的内在传承机制,实现了文化的系统性代际传递。

回溯历史演进脉络,明代军屯制度在清代逐步消亡,屯堡人完成了从军人到普通农民的身份转变。“尽管历经战乱,曾被误称为‘凤头苗’,心态也从强势军事集团逐渐转变为被后来移民边缘化的弱势状态,但他们仍以顽强韧性维系族群形态,建构了独特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网络。”吴羽表示,在此过程中,屯堡人积极运用国家符号构建族群身份、强化集体认同,在黔中一带“以他乡为故乡”,建立了屯堡家园,是屯堡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

同时,屯堡卫所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一是以卫所驻地为中心,形成了贵州最早的城乡空间结构,今天贵州许多县市的中心城区,其位置与明代卫所所在地高度重合。

二是屯与堡的空间结构,吴羽以安顺周边为例,“屯”多见于普定卫(西秀区)周边,而“堡”则更多分布平坝、镇宁等地。这种分布格局与明代“先屯后堡”的军事屯垦历与程基本吻合——即最初以“屯田百户所”为基本单位进行垦殖,后来为防御外部侵扰,将分散的屯合并成规模更大、更具防御功能的“堡”的空间结构。

三是沿古驿道和今天的交通要道分布的七眼桥、大西桥等“交通线”与被称为“田坝区”(今旧州、东屯、周官、刘官一带)的空间互构,有力支撑屯堡文化传承至今。

微信图片_20251110120303_438_1030.jpg

“屯堡文化并非静态遗存,而是不断建构发展的动态体系。”吴羽强调,屯堡文化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与自然之间“人化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在历史变迁与黔中地理环境的持续互动的产物。屯堡参与了贵州“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塑造。军屯移民带来的儒家文化、农耕文化,并未简单地覆盖当地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借鉴、彼此交融。

谈及屯堡文化与贵州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吴羽引用“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的说法,指出长城是静态防御的象征,而屯堡代表着动态的融合与沟通。它不仅是军事堡垒,更是文化传播、国家治理、民族交往的枢纽节点,直接推动了贵州建省的历史进程,既是国家力量对边疆地区的整合,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南腹地的深度拓展。屯堡卫所形成的“一线道”打通了贵州与国家的链接,为贵州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脉络清晰显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实施军事管控并兼管行政,抑制了土司势力,为后续设置府、州等行政单位打下基础。卫所军士缴纳的赋税成为贵州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军户制度带动了大量移民进入贵州,改变了贵州的社会结构与民族结构,为贵州建省奠定了人口基础。朱元璋推行以“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为之先”的政策,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奠定了建省的文化基础。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在贵州宣慰司城(今贵阳)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建设省。这一重大转变,正是以卫所屯田制度所建立的军事控制为基础实现的。另外,在商贸方面,随着从湖南到云南的交通要道(被称为“一线路”)逐渐畅通起来,兴起了一批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农耕技术和各类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也被引入贵州,使贵州逐渐成为一个充满商机的地方。屯堡人通过市场交易、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推动了贵州从“夷汉分野”走向“多元一体”的社会转型。

微信图片_20251110120305_440_1030.jpg

在总结屯堡文化的传承特质时,吴羽表示,明代卫所护卫从湖南至云南“一线路”,屯堡以“通道”的方式,打通了贵州与江南的联系,形成了融合“内”“外”的儒家文化、“礼”“俗”并存的移民文化、“军”“民”共建的军旅文化,以及“山”“水”相连的农耕文化特征。其传承具有汉族文化的特征,也有屯堡文化的特质:屯堡乡民社会(非宗族)是与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因为军户制度的家庭构成,形成了屯堡非种族的乡民社会特征;屯堡仪式社会反映了屯堡从仪式到文化内涵的系统化特征;屯堡水利社会反映卫所屯田制度的农耕文化的系统传播。

针对屯堡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吴羽提出了三大方向:

在社会建设发展路径方面,面对现代社会村落空壳化、乡村重建严峻的现状,屯堡文化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发挥的粘连、凝聚作用以及其孕育的顽强自我认同,成为乡村重建的重要资源。“屯堡村寨以核心家庭为主,对社区的需求较大,民间组织较多,拥有公共空间,建构了承担自治功能、组织集体活动、约束村民行为、维系村落秩序的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障。”吴羽说,对增强屯堡聚落内各村寨和人们之间的内聚力及文化的传承互动,有利于城乡社会的稳定与建设。

在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方面,吴羽指出,在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要凸显屯堡文化的世界级特异性资源禀赋。钱理群先生认为屯堡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把国家性、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主流性、边缘性融为一体,构建了独特的“多元文化”谱系。具有“贵州—中国—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屯堡文化与贵州旅游资源与产品的有机融合,围绕资源—客源—服务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径方面,吴羽强调,屯堡族群的身份建构与国家权力下延处于相互共融的互嵌状态。屯堡居民一直坚持自觉地、自组织地,自下而上地通过国家符号的利用与国家意识的强化,来进行族群与身份的建构。实现了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大传统”与代表地方文化的“小传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有效路径。

“认识脚下的土地,建构精神的家园。”发言尾声,吴羽引用钱理群先生的箴言,寄望这份历经六百年沉淀、在动态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屯堡文化,能成为我们安放乡愁、凝聚认同的精神家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明雪 张丽 刘杨


上一篇:高丙中:屯堡文化的研究需要一个开放性的视角 | 2025屯堡文化大会分论坛

下一篇:陈支平:屯堡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