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诞生于贵州安顺的经典儿歌《读书郎》新版MV正式发布。八十年童真记忆,六百年屯堡厚重。当新声在故土响起,它已不仅是旋律的更新,更是为同日开幕的屯堡文化大会奏响的深邃序曲,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六百年的光阴,将文明密码镌刻在屯堡的每一块青石板上;六百年的积淀,让江淮遗韵在黔山秀水间生根发芽。当文学大家、知名学者因屯堡文化齐聚安顺,我们聆听历史回响,更需探寻其现代价值:这段跨越六个世纪的传承,蕴藏着何种历久弥新的生存智慧?它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古老命题,又能如何启迪我们应对当下的挑战、开创未来的图景?
回望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的决策,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文明迁徙。当大明的长风定格黔中,屯田戍边之举,推进了“造贵州、定西南”的历史进程,拓展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纵深。值得深思的是,屯堡文化的生命力不仅源于其军事背景,更在于它创造性地实现了国家意志与地方智慧的有机融合,这种“寓兵于农、文化戍边”的治理方略,为当代提供了有益的历史镜鉴。
步入屯堡,便可看见江南的婉约与黔中的雄浑在此相会,化作“云贵万重山”与“江南千条水”的完美交响。地戏面具下既有江淮古韵,又跃动着少数民族艺术的灵动;凤阳装上既保留明初规制,又点缀着苗族银饰的巧思。这不仅是美学的融合,更是文明交融的具象体现。
再往深处探寻,每一方石料都镌刻着“忠”的誓言;每一处碉楼瞭望孔,都凝聚着“勇”的担当;每一缕纹样肌理,都蕴藏着“和”的智慧;每一次中原文化与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都迸发着“融”的生生之力。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存范式,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生动诠释。
所以说,屯堡不仅有古老的韵味,文化的魅力更是令人回味,既在形态,更在精神。从语言腔调到服装服饰,从石板民居到地戏表演,从饮食习俗到节庆仪式,屯堡文化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化石”。六百年历史淬炼形成“忠”“勇”“和”“融”等精神品格,更是其核心内涵和活的灵魂。
钱理群先生曾言,自己这一辈子都在不断寻根。最后找到了两个根,北大与贵州安顺,这恰似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中华文明既需要北大的理性之光,也需要屯堡的生活智慧。正如一位屯堡老人所言:“我们守着的不是老房子,而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份心性。”这份深植于血脉的“心性”,正是中华文明穿越时空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激活其当代价值。
通过文旅融合让古老的建筑重焕生机,通过学术研究解码文化基因,通过教育传承让年轻一代成为续写新篇的传承者。在此意义上,屯堡早已超越“活化石”的单一维度,成为一座面向未来的“文化实验室”。它昭示我们,真正的传承在于守正创新: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勇于创造性转化,在守护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拥抱时代变革。
六百年屯堡,以独特的存续智慧,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必将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贡献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案 刘丹
主播 侯萌
视频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