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的百里杜鹃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迎丰村,彩色的山峦将寨子紧紧拥抱,林中的杜鹃花树正长出小花苞,在寒风中孕育着来年盛开的活力。
这个以彝族为主的村寨,当地人称“沙嘎寨”,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里文化广场旁,历经数百年沧桑的黄家祠堂静静坐落在绿荫之中,仿佛在讲述着深山小村的蝶变故事。
63岁的彝族退休老教师黄志东轻轻推开祠堂大门,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明朝天启年间,我们当地黄氏家族的老祖宗弟哥带领家人迁徙到这里,修建了这个祠堂。”据黄志东介绍,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黄家祠堂一度成为当地私塾办学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古朴的祠堂,既是家族文化的赓续,更是教育精神的传承。到了清咸丰年间,村里的彝族青年黄思永考上了举人。为了帮助更多人读书识字,他放弃仕途继续办学,以家族祠堂为基础创办了“思永学堂”,周边村民的孩子皆来此读书,对当地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该私塾一直办到1953年,才改成公家学堂,直至后来修建了新的迎丰小学。
数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让迎丰村人尤为重视教育。黄志东告诉记者,曾经尽管生活困难,村里人都会想方设法送孩子入学,这种氛围影响了一批批学子发奋苦读、成长成才。步入新时代后,村里平均每年要走出10多名大学生,现在在读博士和硕士有8人。
除了历史文化,黄家祠堂还留下了革命先辈的足迹。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转战黔西北时曾在此借宿。当地彝族同胞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纷纷给红军送米送菜。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什么都是当面付款,群众不收,他们就在吃完饭后悄悄把银元放在甑子里,并将祠堂和借宿的村民院子打扫干净。这一优良作风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为后来在百里杜鹃取得黄家坝阻击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一砖一瓦承载百年往事,一草一木见证时代变迁。如今的迎丰村沐浴着时代春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宽阔的旅游公路进村入户,花园式的农家小院烟火气十足。每年冬至前后,当地一年一度的彝族年活动都会在迎丰村举行。彝族同胞身着盛装和八方游客一起载歌载舞,唱起彝家敬酒歌,端出“拦门酒”以飨远方客人。村里广场上,拔河、篮球、打糍粑等赛事分项进行,山水间充满欢乐气息。
据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荣介绍,这些年村里的彝族年都是由村民理事会一手操办,村里人自发筹资,事情办得井井有条、热热闹闹,充分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成效。“我们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陈永荣说,这几年随着百里杜鹃旅游名片越来越闪亮,乡村避暑休闲游蔚然成风,迎丰村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距离沙嘎寨不远处,3000余亩的迎丰茶场绿意盎然。走进茶园,全长6000多米的观光采茶步道已铺设完毕,一栋栋木结构的“茶园小筑”休闲民宿在其中若隐若现。茶产业的兴起,不但让村子更美丽,也让村民的日子更幸福。“只要勤快、肯干,一年挣个一两万块钱没问题!”从种植、管护到采茶,村民李梦阳从未“缺席”,常年在茶山务工让他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
“我们村处于花区边缘,之前‘旅游饭’也吃不上几口。但是我们不服输,依托百里杜鹃从‘一花一季’到四季可游的转变,我们村也勇闯农旅融合路子。”陈永荣告诉记者,村里近年来除了大力发展生态茶、林下食用菌、大棚蔬菜、休闲垂钓等产业,还发动群众把自建房改成民宿、农家乐,每到避暑季生意火爆。

时下正值乡村旅游“淡季”,村民正忙着改造装修民宿,提早为来年花季和避暑季迎客做准备。黄志远家的“彝旺阁客栈”已装修完毕,他望着大门口正在施工的大型民宿改造项目,高兴不已:“现在我们除了自己办民宿,村里还引进企业带动,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来村里旅游。”
欣逢盛世好光景,古朴村寨焕新颜。如今的迎丰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人居环境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有声有色,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村民们把日子过得像杜鹃花一样灿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