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的文化封闭落后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11月10日,在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以“认识脚下的土地:屯堡文化的独特风貌和重要价值”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外界对贵州文化的刻板印象是一种误读,并系统阐释了屯堡文化所蕴含的多元价值。

钱理群教授作主旨发言。
钱理群指出,屯堡文化的“家国性”深植于历史土壤。作为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国家战略的直接产物,屯堡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长期共处中,成为国家观念与皇权意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他进一步揭示,这种家国基因背后,实则是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随着屯堡人从军事集团转变为地域生活共同体,军人身份向农民身份的转型推动了文化的深度融合,“国家性、民族性与家族性、地方性相互渗透,最终铸就了‘家国文化’的典型样本。”
在文化传播层面,钱理群强调,屯堡人从江南到西南的迁徙,不仅是一次人口流动,更构建了一条贯通湘黔滇的文化大通道,使贵州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的“时空桥梁”。他指出,“这种南北联通的文化纽带作用,至今仍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

主论坛现场。
“屯堡人‘从外来,到在贵州本土落地、扎根’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钱理群将外来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的大规模自觉融合划分为四个阶段:“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大西南”革命战争时期,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西南大建设”时期。他认为,现当代贵州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来自四面八方、以输入为主、多元共生的文化结构”。
谈及屯堡文化的思想内涵,钱理群特别以地戏为例,指出其文化包容性。“屯堡文化的核心虽是儒家忠义伦理,但在落地贵州后,积极吸收民间智慧,形成了儒、释、道、巫交融的独特结构。地戏正是这种文化融合力的生动体现。”他表示,屯堡文化所承载的“多元化”思想资源,具有深刻的当代挖掘价值。

钱理群教授作主旨发言。
基于自2005年以来的实地调研,钱理群还谈道了屯堡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现实意义。“军屯文化传承所积淀的村民自治传统,使屯堡社区至今保留着‘介于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丰富社会空间’。”他援引学者孙兆霞等提出的“自组织机制”“农村公共空间”等概念,强调相关研究成功打通了地方文化与个体生命成长的联结。
钱理群生于南京,长于安顺,在贵州度过了十八载岁月。这份跨越地域的生命交融,使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动情地说:“真山真水所哺育的贵州‘真人’,自带一种纯净的气质。与贵州‘真山、真水、真人’相融合的那段历史,至今仍令我深深感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蓠芊 董婧珣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