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90后”对话“90后”》主题报道,通过贵州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和90岁以上的老人的对话,追忆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将军山下槌金鼓
处女门前敌自纷
蓦地迅雷飞弹雨
将军山上立将军
“这是1936年2月将军山之役胜利结束后,萧克将军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即兴赋的诗。”“90后”退役军人陈彪指着墙上的诗对“90后”校长高良远说。
“90后”校长高良远搀扶着92岁的退役军人陈彪
在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将军山小学,一老一少,一场跨越60年的对话正在展开。
将军山,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大方县,曾是贵州通往黔西北和连接四川、云南的必经之道。红军长征期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著名战役——将军山之役,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那时4岁,听老人们说这场战役打了八天八夜,经历大小战斗十余次,红军对村民们很好,打完后还有好几个村民都加入了红军,和大部队撤离去了毕节。”陈彪精神矍铄,回忆起往昔岁月,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陈彪讲述的故事是,1936年2月18日,国民党万耀煌部突破红十八师黄河、沙坝(大方南郊)防线,占领了大定(今大方)县城,准备取道将军山进攻毕节。为了打击敌人的气焰,红六军团十七师在萧克、刘传连的指挥下,在将军山七家田消灭了万耀煌部的先锋尖兵营,毙敌100多人,俘敌300多人。这次战斗,对于保卫黔大毕根据地,掩护二、六军团从毕节顺利地进行战略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8年过去,那场战役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红色精神却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我年轻时候毅然参军,就是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感召。”陈彪讲述着自己参军时的初心,当年红军战士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守信念,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解放奋勇前行,这种精神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仰。
高良远专注地聆听着,眼里满是崇敬。“陈老,您的故事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继承好长征精神、赓续好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基因、培养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良远坚定地说。
将军山小学,就坐落在在大方县将军山之役纪念碑下。萧克将军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非常关注和支持,不仅亲自题写校名,还提供了相关文史资料,建立“将军山之役”陈列室。
“为了讲好将军山之役的历史,我们除了培养学生为志愿讲解员外,还不定期和不定期带领全校师生瞻仰将军山之役纪念碑,通过这样的文化熏陶,让师生们传承好红色基因。”高良远给陈彪老人讲述这些年来学校的红色文化建设情况。
在校园的角落,有一座红色文化走廊,高良远搀扶着陈彪一边看一边介绍。“爷爷,为了弘扬和传承好红色文化,我们通过修建国防文化长廊和红军历史长廊,开设红色教育思政课,讲述红军光荣的革命史、辉煌的战斗史等,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10年来,从我们校走出的学子中有22人参军入伍,本科在读大学生28人,研究生2人,其中1人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学校还荣获了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的荣誉称号。”高远良自豪地说。
陈彪点头赞许:“你们做得很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将长征精神根植于心,贡献自己一份的力量。”
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里,映照着一老一少的身影。这场跨越年龄与时代的对话,在将军山小学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它将生根发芽,让长征精神在新一代的心中永远绽放光芒,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行。
往期回顾
“90后”对话“90后”①|“红飘带”里忆英雄:残留在身体里的无声勋章
“90后”对话“90后”②|乌江边的跨时空接力:长征精神照亮青春乡村路
“90后”对话“90后”③|花江峡谷话古今:在红色足迹上刷新世界高度
“90后”对话“90后”④|赤水河畔访红迹:一扇门板映照军民鱼水情
统筹 曹曦
策划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启余
包装/海报 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