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锄挖坑、扶苗培土、浇水定根……2月5日,2025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在贵州全省各地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如约而至。据统计,2025年全省共设1451个义务植树点,参加人员17.14万人,植树104.8万株。
上春山,植新绿。自2015年起,贵州这一传统植树活动已持续11年之久,省市县乡村五级同步举行,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与春天的“绿色约定”。
2月5日,贵州省贵阳市双龙航空经济区植树活动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闻双 摄
在黔东北的道真自治县,全县14个乡镇参加义务植树的干部群众达1000余人,累计种下桂花、蔷薇等树种5800余株,种植面积超过180亩。
在黔西南的贞丰县,全县共设17个植树点,植树面积90余亩,约1300人参加,植树品种包括桂花、樱花、茶叶、花椒等苗木,约1.5万株。
在黔东南的锦屏县,通过树种结构调整,实现了“山山有彩、路路有花、家家有果”的生态美景。
…………
2月5日,人们在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安龙县春潭街道西河社区上龙井组参加植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这不仅是一场生态建设的持久战,更是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11年来,贵州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从49%上升到63%,森林面积从1.295亿亩增加到1.66亿亩。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的护林员正在巡护林。罗大富 摄
11年来,贵州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让山川大地披上了绿装。全省累计义务植树6亿余株,人工造林3300多万亩,退耕还林1695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4596平方公里。
如今,贵州的森林蓄积量从4.31亿立方米提高到6.5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的提升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鸟瞰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公园。刘林芳 摄
贵州的生态建设不仅让大地披绿,更让百姓受益。11年来,全省林业惠民补助资金超过740亿元,其中退耕还林直补资金累计245.5亿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累计118.6亿元。在江口县官和乡,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此外,贵州积极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林业产业总产值从601亿元增加到4247亿元。森林资源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让林区有奔头、林企有盼头、林农有赚头。
村民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走马坪茶树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采摘茶树菇。胡攀学 摄
通过发展经济林、珍贵树木培育和国储林建设,贵州为群众种下了“摇钱树”。在林业产业方面,贵州放宽商品林采伐政策,扶持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贵州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优化开发利用空间,为文旅贵州留足地,留住景,留下客。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景区如云端仙境。田珊珊 摄
植绿,也要护绿。贵州通过加强巡护监测、开展科学研究、实施生态修复等措施,为珍稀野生动植物营造了安全的生存环境。在2024年,贵州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启动多项规划编制与科考,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此外,贵州还为13.75万株古树名木统一投保,持续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排查治理火灾隐患,建设生物防火阻隔带。
贵州省黔南自治州荔波县大七孔景区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王纪鹏 摄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夯实绿色基底。贵州将全面提升国土绿化品位,打造美丽乡村绿化新样板,全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贵州将全域开展森林城市创建,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晨韵。王茂祥 摄
十一载厚植“生态绿”,贵州绽放“金银花”。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贵州不仅让大地披上了绿装,更让生态与经济、民生实现了良性互动。未来,贵州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不断增厚绿色家底、释放绿色动能、筑牢绿色底线,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