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表演中的《重生》。陈祖嘉 摄
掌声、泪水、欢呼,当代表着洪水的黄色布条被炽热的中国红替代,《重生》完成了它名字承载的使命。
而那一刻在榕江县民族歌舞艺术团副团长、《重生》节目导演倪祖勤心里留下的激荡,直至演出完成后两天,也仍难以忘怀。
今年6月,榕江遭遇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洪水来临时,倪祖勤在位于楼栋较高层的家中,“我从来没想过,救援艇会在我家楼下出现。”
洪水冲走了石子灿的足球,消防队在淤泥中将它拾回;清淤的挖机开不进狭窄的巷子,武警官兵以血肉之躯展现“中国脊梁”;面对这猝不及防的天灾,处于风暴中心的榕江人一时茫然无措,但来自五湖四海的援手及时伸来,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倪祖勤亲眼见证了无数个感人瞬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用一个舞蹈剧记录下洪灾以来发生的一切”,这个想法在7月4日送别部分救援队时,浮现在倪祖勤的脑海中。
排练中的《重生》团队
7月10日,当倪祖勤得知即将在月底举办一场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时,她坚定了自己想让这个节目登上舞台展示的想法。在团队的支持下,倪祖勤作为这个节目的负责导演,承担起全程舞蹈编排和组织的重任,她带领着另13位带教老师组成团队,亲手搭建起这个千人节目的骨架与皮肉。
创作一个约十分钟的舞蹈史诗,绝非易事。
确定节目将登上“村超”重启舞台后,倪祖勤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编排设计,15日,舞蹈部分正式拉开帷幕。
榕江二中的近200名学生是首批被确认下的舞蹈演员。招募启事在班级间传递,同学们热情响应,踊跃报名。他们中,有的家里受灾严重,有的相对幸运,但此刻,所有人的眼神里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带着不问牺牲、不求回报的纯粹热情与坚韧。
随着构思的日臻完善,民兵队伍等更多力量也相继加入。在反复的调整、激烈的讨论中,《重生》逐渐成形,越来越接近倪祖勤心中那个饱含深情的模样。
一千多人的节目听起来是个庞大的工程,但实际上,倪祖勤只是在各村组的微信群里发出了一则招募启事,无数报名的百姓就在“口口相传”中,纷纷自愿找上门来。
“送别那天我还忙着处理家中的淤泥,所以我没去到现场,这次一定要弥补上遗憾。”“《重生》对我们榕江人民有着特别的意义,所以我要参加其中。”“我们家就有4人报名,因为我们想出上一些力。”
……
“当大家知道我们需要群演重现送别救援英雄的场景时,不仅当地的群众非常积极,还有在外地的人也打来电话,表示愿意主动加入帮忙。表演当天上午,还有人来问我缺不缺人。”倪祖勤说。
张雅慧和实践团同学们(受访者供图)
家住榕江县车江三村张雅慧是中央民族大学一社会实践团队的队长。正就读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文字学)专业的她,今年本就计划带领团队到榕江开展社会实践。洪水退去后,团队和学院老师多次讨论研判风险,最终还是决定来到榕江。他们甚至做好了参与到抢险救灾或重建城镇志愿工作中的打算。
但当21日到达榕江时,当地的恢复情况让他们尤为惊喜。
“姑姑告诉我,有个叫《重生》的节目正招募群演,大家都表示很想参加,所以我主动找到村里的负责人报名。”张雅慧说。
实际上,张雅慧几乎每一年放假返家都会参加“村超”的文艺演出。这次更有不一样的感受,“往次更多的是看到‘村超’越来越好的欣慰,这次则多了满满的感恩。参与《重生》,也让团队中来自外地的队员们对榕江产生了更深的归属感。”
7月23日,张雅慧和同学们与其他群演第一次参与到彩排中,白日的榕江燥热难耐,但晚上的榕江却下起瓢泼大雨。
一位老师为雨中的倪祖勤打起了伞,倪祖勤却摆手婉拒,“我要和大家站在一起。”
所有人在雨中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遍排练,“学生没有怨言,家长也默默陪伴到了最后。”
而这风雨同舟的一幕,也深深印在了榕江二中师生心中。
“那晚排练雨下得特别大,”校团委书记蔡俏俏感触良深,“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洪水来临的时刻。而雨中扮演救援队员的同学们,身影与那些真正拯救过我们的人重叠了。”
一大早就开始排练的《重生》团队
7月25日,为避开烈日,《重生》团队早上7点便集结球场排练。
榕江二中校长钟刚、副校长潘仁彬和二十多位老师就已自发投入到后勤保障工作,他们自费买来水、冰淇淋,默默守护着每一位参演学生。
“我们学校地势较高,受洪水影响较小,但也因此成为了重要的安置点,不仅安置了数万人次群众和救援人员,还利用空余地方发放物资等。”蔡俏俏说,“没有四面八方伸来的援手,我们不可能恢复得如此迅速。所以,无论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幕后的老师,都发自肺腑地珍惜这次表达感恩的机会。”
舞蹈编排渐入佳境,道具却成了拦路虎。
正帮忙缝制大红布的倪祖勤(右)
在倪祖勤的构想中,《重生》需要数十条象征洪水的长幅黄布,而最后覆盖全场、象征重生与希望的红布,则需将27条百米长的红布缝接而成。洪水过后快递尚未完全恢复,她只能先将布料寄至贵阳,再托人转运至榕江。时间紧迫,为赶进度,倪祖勤组织导演组团队和缝纫阿姨于24日晚通宵作业,直至25日上午10点才基本将红布赶工完成。
有人问道:“为什么最后不用五星红旗覆盖满场?”
国旗确曾在倪祖勤的备选方案中。然而,由于时间所限,无法对各种布料进行充分的防滑防落测试,最终,她选择了中国红布料。“因为我们绝不能,也绝不会让国旗落到地上。”她的语气坚定而庄严。
大道具有了着落,小道具却又出现问题。
烈日下组织彩排的倪祖勤
25日,正式表演前一天,作为道具的沙袋仍未送达,询问网店客服后才得知,“运送沙袋的快递车出车祸了”,没有沙袋怎么办?倪祖勤灵机一动,发动起所有需要用到沙袋道具的演员,“请大家回家找找不用的旧枕头,我们套上统一袋子,充当沙袋!”
而了解到节目需求的同学们更是积极响应,带来了约100个枕头,完美解决了沙袋问题。
这份守望相助的情谊,不仅闪耀在舞台的十分钟里,更流淌在《重生》诞生的每一个角落。
在节目后半段重现送别救援队伍的环节里,倪祖勤希望加入榕江百姓向英雄们敬献表达感恩和祝福的红蛋和鞋垫这一细节。但这些饱含心意的小道具从何而来?
排练中的《重生》团队
月寨村的张爱珍和车江一村的杨满琴听说这件事后,便组织起村子里的嬢嬢,主动免费承担起这部分工作,她们的巧手将倪祖勤买来的鞋垫半成品,一针一线加工为精美的鞋垫,杨家湾村民也听说这事后,则分工制作起红蛋,还有一部分村民亲手制作起用于装红蛋的蛋袋。
“大家把所有东西准备好后,还帮我们全部整理好,到我手上的东西已经是可以直接是上台了。”倪祖勤回忆。
十余天的准备时间里,倪祖勤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闭上眼,她脑海中翻腾的依然是动作调整、节目的优化。更暖心的是,她家的车在洪水中被冲毁,得知情况后,团队的小伙伴们主动到她家楼下接送、往返于排练场和家之间,就是为了能争取到更多时间排练。
“一路走来,帮助我们的人太多了。”倪祖勤声带哽咽。
7月26日晚,《重生》作为“2025感恩·雄起 贵州‘超’力量”灾后重建感恩专场暨贵州“村超”暖心重启文艺演出的首个节目拉开活动序幕。倪祖勤心中既是期待,更有紧张。
《重生》正式演出
洪水肆虐、众志成城、离别感恩、浴火重生……剧情层层推进。观众席上,有的观众默默落泪,有的观众跟着节目中的口号振臂呐喊,有的观众大力鼓掌。
倪祖勤紧绷着的神经,随着演出的顺利推进逐渐放松。她始终站在球场旁,孩子们默数节拍的声音传入耳朵,“正式表演中展现了之前排练从未有过的整齐和有力,大家真的很棒!”这时的她,声音已完全嘶哑。
《重生》这个承载着榕江特殊记忆、凝聚着万千深情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震撼的编排,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与滚烫的泪水。倪祖勤终于松了一口气,“每完成一个作品就像养大了一个孩子。”
演出结束,人潮渐散去,倪祖勤的女儿终于突破重重人群,来到多日未见的母亲身边,她眼中的母亲,晒得黝黑,正跪在绿茵场上收拾道具。倪祖勤看到她时,不自觉露出笑容,而女儿的第一反应却是冲上前抱着母亲大声哭泣。
“第二天我问她为什么大哭。”倪祖勤回忆,“她说,‘妈妈晒得好黑,我想妈妈了’。”
上一篇:129万亩林地种出34亿产值,遵义林下中药材成富民“金钥匙”
下一篇:安顺公安开展保安行业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