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照足,气温合适,花椒长势非常好。”盛夏八月,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木工村的花椒林里,种植大户赵信开正在采摘,随着清脆的剪刀声,一簇簇鲜亮饱满的花椒落入背篓。
这几年,靠着种花椒,赵信开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常年在外做泥水工的赵信开返乡了。放下瓦刀拿起锄头,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种什么。拿出账本精打细算:种水果最赚钱,但技术要求高,管护复杂;种花椒,管理简单,亩植80株,每株可收鲜花椒3斤以上,按市价每斤6元计算,扣除成本,每亩净利润稳超千元。
账算清了,赵信开果断将家里30余亩地全种上花椒树,随后几年间扩种至60亩。“随着花椒逐渐进入丰产期,有的地亩产能达到三四百斤。”赵信开说。
据木工村驻村第一书记左丛清介绍,全村4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花椒,总面积超3600亩,年产值破千万元。
“现在已经收了五六千斤鲜花椒,冷库都塞满了。”花椒收购商熊仁华乐呵呵地说。花江镇的花椒种植越来越兴旺,2020年,熊仁华在镇上建起了首个花椒加工厂,专营鲜花椒真空包装。
看着包装好的花椒发往贵阳、兴义等地,他盘算起收益:“每斤6元收购的鲜花椒,经过加工,每斤能卖12元左右。工厂全年预计可以加工、销售3万斤。”
而在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大健康民族食药产业园,贵州椒丰众鑫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则把花椒账算到了海外:今年6月,该公司与日本签下11吨、价值30余万元的保鲜椒订单,经过精加工的花椒,“身价”攀升到每斤15元左右。
这笔增值账,源于该公司先进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技术。在5000亩智慧化示范基地,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智能滴灌、病虫害AI识别等系统精准调控,实现了亩产800斤、优质果率95%的突破,构筑起“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可追溯”的品质壁垒,为“黔货出海”铺平道路。
外贸市场价格高,但收购要求也高,更青睐连片种植、品质稳定的花椒。为此,关岭花椒的发展账有了新算法:当地政府正推动建成“公司+示范基地+农户”体系,推行“统一标准、加工、品牌、出口”模式,快速扩充产能,让更多花椒出口海外。
除了富百姓、强经济,关岭推广花椒种植还有更深的考虑,这源于一笔普惠全县的生态账。关岭自治县是安顺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石漠化率一度高达42.5%,而花椒属浅层系树种,根系发达,只要有20厘米以上的泥土就可生长,耐干旱、生长较快,成为关岭治理石漠化的“法宝”之一。
“改种花椒后,我种了75亩,把荒地都利用起来,还有了不错的收成。”在花江镇坝山村,椒农曾德春正在椒林中修剪病枝,查看长势。
花椒的生态账,每一片绿叶都在书写。1992年起,花江镇就启动“坡改梯”工程,搬石造地近2万亩,修建水池600余个,并引种耐旱、根系发达的花椒固土护坡。通过“政府+公司+农户”模式,企业保底收购,全镇椒林已达2万亩,带动1750户9670人增收。
“经过治理,关岭石漠化面积从72855.2公顷减少到25490.1公顷,面积减少65.01%,被评为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之一。”关岭自治县林业局营林种苗服务中心工作员曾祥位介绍。
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关岭自治县将石漠化治理与花椒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之路,不仅解决了生态难题,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2024年,全县花椒产业综合产值达2.9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2025贵州安顺地戏文化大联欢活动在西秀区苗岭屯堡景区举行
下一篇:官方通报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