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群山深处,千年古树静默生长,神秘溶洞雕刻时光,阿西里西草原铺展成“云上绿毯”。这些自然瑰宝不仅是生态密码,更是文明根脉。如今,贵州正以司法力量为盾,为它们披上坚实的“法治护甲”!
司法亮剑:从“被动惩处”到“主动守护”
前不久,黔西南州兴义市法院检察院联手发布古树保护令,给古树名木撑起法律保护伞。此前,黔南州荔波县、毕节市织金县也对溶洞发布司法保护令,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对阿西里西草原以司法力量装上“法治护甲”……近年来,贵州省法院与检察机关创新推出“生态司法保护令”制度,对重点保护区实施差异化司法保护:
古树保护令:对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颁发永久保护令,100-500年树龄的保护令有效期为20年,可续期;
溶洞保护令:对已探明地质价值的溶洞系统颁发10-15年保护令,禁止任何形式的钟乳石采挖;
草原保护令:对阿西里西草原核心区颁发5年保护令,每年开展司法效果评估并动态调整。
创新实践:司法如何“量身定制”保护方案?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古树保护一树一策,司法精准施策,为全省3.5万株古树建立“电子身份证”,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司法取证效率提升70%;推行“补种复绿”判决:盗伐者须按“伐一补十”标准补种,并接受3年管护期考核;如遵义市发出首份《古树抢救令》,强制地方政府对10株濒危古树投入救治资金85万元。
织金法检两院发布溶洞司法保护令。
对溶洞保护,进行技术赋能,破解取证难题。在织金洞等30个重点溶洞安装震动传感器和微光摄像机,证据直接对接司法区块链平台,明确钟乳石司法鉴定标准:每厘米形成时间100年以上,盗采1厘米即构成刑事犯罪;黔南州试点“溶洞修复令”,要求破坏者参与专家指导下的溶洞生态修复,最少时长200小时。
阿西里西草原披上“司法铠甲”。
阿西里西草原禁止过度开发,司法划出“生态红线”。法院划定草原禁建区范围:核心区全面禁止建设,缓冲区限制建设规模(不超过5%); 推行“草原生态赔偿金”制度:开发企业需按项目投资额3%预付环境风险保证金;毕节市法院就判决某旅游公司拆除违规建筑并恢复草原植被46亩。
多元共治:让保护力量“从法庭走向田野”
贵州省法院和检察院联手,通过多元共治,让保护力量“从法庭走向田野”:
兴义市发布古树司法保护令。
组建司法护卫队,培训当地村民担任生态护卫志愿者,持证上岗,发现破坏行为可通过小程序直报检察机关;建立“绿黄红”三色企业生态合规评级,绿色企业享受司法快速通道;巡回审判在保护区开展巡回审判50余次,当庭调解生态纠纷;建立近10个司法生态修复基地,补植树木,修复草原200余亩。
数字赋能:智慧司法守护绿水青山
与此同时,贵州通过数字赋能,以智慧司法守护绿水青山。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每月对重点保护区进行1次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比对;利用无人机巡护,组建司法无人机分队,每周开展自动巡护;通过大数据预警,司法保护平台接入气象、水文等13类数据,实现生态风险提前预警。
司法保护绿水青山未有穷尽时。未来,贵州法检两家将联手多方力量,开展跨区域协作,建立黔川滇三省交界区司法协作机制,统一保护标准,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合作研发钟乳石人工修复技术,建立“贵州生态司法基金”,以5000万元作为首期保障资金。
司法不再是遥远的法条,而是扎根贵州山水的守护者。从古树的年轮到溶洞的结晶,从草原的风声到法庭的槌声,贵州法治力量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贵州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贵州多地上新秋游文旅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