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山河已冬,当寒风漫过山峦,乌蒙山区的生活翻开了温暖的新篇章。在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一部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乌蒙深处》剧集,像星火一样点亮了初冬的夜晚。

这个悬崖下的村庄,不是第一次登上央视。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踏上了这片土地,留下了殷殷嘱托——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这不仅是对化屋人的嘱咐,更是对贵州从脱贫走向振兴的前路指引,追着这束光,贵州砥砺前行,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把春天的故事延续至今,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安稳梦,编织着千万农户的致富梦,圆着祖祖辈辈的宜居梦。
脱贫成果巩固让振兴走得更稳更实
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有力的接力军。随着乡村振兴崭新开局,基层一线的接力跑,依然扎实而稳健。
乌江畔,悬崖下,满江“青黛”绕村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田间作物收获满屋,工厂作坊传来阵阵笑语。这片土地上,乡村振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接过“接力棒”的她,深知在这个步步皆景、处处潜机的村庄,“不能干”就意味着错失机遇。

化屋村
肖阳群介绍:“我们的产业一直在持续,化屋开办了农家乐40家,发展精品民宿25家。眼下我们的小黄姜已经采收结束,黄粑生产一直在持续,今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以及广州展销平台的助力,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0万元,净值在100万元以上。”
随着《乌蒙深处》的热播,肖阳群带领村民制定了更精细的发展蓝图:“我们要以《乌蒙深处》的开播,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涉及的取景地打造成化屋的‘打卡点’,引进一些文创产品,形成我们的乌蒙市集。11月18日至19日,还会开展农耕体验、‘村T’秀、歌舞表演等,让游客有更深度的体验。”她坚定地认为,要把这一棒接稳、跑好,每个村民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这份接力,是接续奋斗的承诺,更是为群众创造更多有前景、有动能的发展之路。
“十四五”时期,贵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倾斜支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加快发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根基牢固,幸福绵长。从化屋村的微光到全省的星火,从一村一户的探索到系统集成的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正越走越宽。一棒接着一棒,一步一个脚印,在希望的田野上,把奋斗的故事续写。
特色产业让山地聚宝盆点绿成金
贵州的山地特色农业,正在经历一场从“土疙瘩”到“金元宝”的华丽蜕变。
10月,一场“贵”字号农产品的风味盛宴在天津登陆,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来自贵州的30家本土优质品牌商家携120余种商品集中参展,“维C之王”刺梨、“高山慢养”的关岭牛、“开胃密码”酸汤、“干净”的贵州绿茶,在交易会上大放光彩。

“贵”字号出山的持续发力,为贵州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多市场,新兴的电商渠道,将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佳绩。就在不久前,六盘水“和美乡村·数商兴农”农村电商村播活动落幕,80余名直播达人接力推介,累计直播超200小时,带动农产品销售突破500万元。这场“云端”盛会,让“贵”字号出山入海的步伐迈得更快、更远。
为了让这样的“热效应”持续发酵,建立更坚实的体系支撑,10月,京东集团与贵州农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贵品出山”,增强贵州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贵州农发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邓荣光表示:“我们与京东将展开深度合作,逐步构建出‘营销、配送、智慧农业、电商培训’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助力‘贵品出山’,不断提升贵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在土特产上做精做强,到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接二连三”,嫁接“云端”。近年来,贵州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等14个“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全省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薏仁、太子参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全国前三,夏秋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主产区。
从展会亮相到电商破局,从企业联手到产业深耕,一批批“贵”字号农产品正以优质优品不断赢得市场认可,一步步构建出助农增收的牢固模式。特色农业不仅成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更化身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为贵州的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和美乡村铺展让乡愁可寄可触
今年9月底,花江峡谷大桥的正式通车,如一道飞虹横跨天险,将曾经两个多小时的蜿蜒路程,缩短为两分钟。这一刻,不仅是交通的跨越,更是无数人生活轨迹的改写。
在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村民梁再芳的农家乐炊烟袅袅。“大桥通了,游客一天比一天多,生意忙不过来,还有外国人来呢。”她笑着说。桥下的小村庄,因一座桥而焕发新生——路通了,财也通了,思想通了,一切都通了。

坐在民宿的院子里,抬头便是世界级大桥
对于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来说,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通往未来的桥梁。家住安顺市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五里村的何品九赶上了这波热度,依托电商将家乡的蜂糖李树苗卖向了全国,她说:“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我们村的发展机遇更多了。”
纵观全省,发展的机遇多面开花,贵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如椽巨笔描绘“四在农家·和美乡村”锦绣图景,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让人留恋的诗意栖居地。
一场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刻革命正在铺展。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贵州全省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番乡村文化的振兴之旅正在开启。通过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全省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一幅基层治理的创新画卷正在绘制。农民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角,乡村成为既有乡土韵味、又承载诗与远方的理想家园。“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活力四射,成为展示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促进地方发展的新引擎。
山河依旧,气象已新。以乡村振兴开新局,贵州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十余年前的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新使命走出新路子,新征程上绘新景,也将步步添新步步兴。
【短评】
“转场”考验智慧与担当
进入“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的史诗,已深深镌刻在贵州的山川大地;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迎着新时代的东风徐徐铺展。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这并非简单的“接力赛”,而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深刻“转场”。如何让这场“转场”顺畅有力,让希望的田野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是摆在黔贵儿女面前的新考卷。
脱贫攻坚是尽锐出战、攻城拔寨,乡村全面振兴则需整体推进、久久为功。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要从“攻坚战”的非常之举,转向“常态化”的系统谋划。
“转场”,重在产业之兴,产业是根基,脱贫靠产业,振兴更要靠产业;“转场”,贵在主体之活,农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场”,成于机制之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完善机制是行军的作战图。
山乡巨变,山河锦绣。从决战决胜到续写新篇,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场伟大的“转场”,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担当,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