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时期,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97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56元,分别较2020年年均增长4.7%、8%。

2021年6月30日,菜农在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川心村村民在野生蔬菜基地采摘蔬菜。截至2025年,黄平县已建成标准化野菜种植大棚98个,发展野菜种植面积超过2200亩,驯化品种达20余种,野菜种植亩产值在1.6万元左右,成为当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2021年11月18日,黔东南州麻江县翁保蓝莓种苗繁育基地,科技人员在培养室里观察蓝莓组培苗生长情况。麻江县蓝莓产业多年创新发展,形成了集蓝莓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蓝莓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高质量、全产业链发展新路径。2024年,麻江蓝莓种植面积达到8.76万亩,产量为3.99万吨,产值高达8.05亿元,已经培育出8家加工企业,带动了3.6万群众增收。

2022年6月15日,村民在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李子村采收成熟的薰衣草。

2022年8月1日,在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先进村山顶红百果园基地,果农在果园里运送刚采摘的百香果。当地通过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将百香果制成果汁、果酒等多元产品,年产值突破400万元,惠及8千名群众增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2022年8月30日,工人在黔南州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贵州恒力源集团刺梨加工车间包装刺梨果汁饮品。该企业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20吨鲜果,效率倍增,其与广药合作的“刺柠吉”广受欢迎。目前,龙里刺梨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5亿元,拥有9家规模化企业、35家小作坊及26个合作社,33条生产线年产能超5.3万吨,开发出原汁、果脯、发膜等20余种产品,多款产品斩获国内外奖项。
“十四五”期间,贵州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坚定实施产业兴农战略,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协同发展。围绕茶叶、肉牛、辣椒等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发力,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上下足功夫,加快构建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22年9月,在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农博翔肉牛养殖基地,一头头体格壮硕的黄牛分圈在牛棚中嬉闹。该项目成立于2013年,是集山地生态畜牧、种植养殖及饲料加工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通过农作物回收与育肥牛饲养,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近年来,黄平县依托“黄平黄牛”品牌优势,将肉牛产业定位为“一县一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2023年8月,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山坡上,到处洒满金色,一颗颗金灿灿的刺梨挂满枝头。
2023年11月,毕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天麻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天麻。近年来,大方县充分发挥自然气候、优质品种、林地资源等多种优势,突出“中国天麻之乡”战略定位,2025年共发展天麻种植8万亩,天麻产业已从单一的种植,衍生出天麻酒、天麻胶囊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更完整的产业链;已带动全县超1万户农户增收。
2023年11月,在毕节市大方县的农投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毕节农投菌业”)培育间内,白参菌菌盖舒展、色泽鲜亮,工人忙着菌棒上架。该项目于2021年底投产,是集菌种研发、集约化生产、技术培训、智慧交易为一体的全智能化白参菌栽培工厂。自投产以来,该企业就以回收的玉米粒、菜籽、麸皮、木屑等作为菌棒原材料,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绿色逆袭”。

2024年10月,龙里县湾滩河镇的菜农们正忙着采收豌豆荚。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持续提升种植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优质豌豆尖远销“北上广深”,为当地居民开辟增收新路,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2025年4月19日,第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暨2025年“贵州绿茶杯”双手采茶技能竞赛在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中国茶海”举行。湄潭县“中国茶海”又名万亩茶海,位于湄潭县永兴镇、复兴镇境内,地处杭瑞高速及326国道两旁,交通便利,在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范围内,有近10万亩茶园。这里茶资源特色突出,茶海景观最优,文化底蕴深厚,是“茶文化”体验的绝佳胜地。

2025年5月7日,在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遵义劳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育苗大棚,工人穿梭其间,各司其职,忙着洒水、挑选、移栽秧苗。该基地是一家专门从事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蔬菜嫁接苗培育的企业。通过“育苗中心+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采用工厂化、技术化手段嫁接育苗,批量生产辣椒、黄瓜、番茄、茄子、西瓜等嫁接苗。这些品质优良的嫁接苗,正持续供应省内各地,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种苗动能。
在聚焦主导产业的同时,我省还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等区域特色产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挖掘农业多元价值,培育新的增长点,让多彩的田野焕发出蓬勃生机。

2025年11月6日,位于新蒲新区的遵义德庄食品公司,工人在火锅底料生产线上作业。该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依托自动化生产与技术创新,企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遵义味道”,形成底料、调料、油辣椒、蘸料等四大类300余种产品。
近年来,黔东南州黎平县依托林区生态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林下天麻种植产业。图为2023年10月,工人在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天麻。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依托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使之成为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苹果挂果面积约15万亩,预计年产量近28万吨,惠及近10万果农增收。图为在威宁自治县一家集果品收购、销售、贮藏、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工人在苹果清洗车间忙碌。
从山间郁郁葱葱的果园,到现代化农产品加工车间,我省还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的现代农业新路,不仅助推乡村振兴,更为多彩大地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