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正忙着走访调研,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作好准备。
自2012年返乡以来,大家口中的研究生“猪倌”“牛倌”郑培坤,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为家乡建设做一点事、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一开始,郑培坤选择在本村租赁土地20余亩修建标准化养猪场,首批猪出栏就挣了50多万元。返乡养殖生猪取得初步成功,逐步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也增强了他继续发展的信心。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郑培坤逐渐意识到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养猪是个技术活,不仅仅是给猪喂食,如何精细化管理、如何进行饲料配比、如何防治疫病等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支撑。”
对此,郑培坤积极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手把手教村民现代养殖技术,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目前,全村共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农业公司、14个家庭农场、32户种养大户,农业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年,郑培坤深知自己肩负着为民发声、为民建议的职责,他始终在思考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履行代表职责,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代言、替民办事、增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民生问题是他始终关心关注的领域。在与一位返乡创业青年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农村返乡青年存在创业压力大等难题。对此,郑培坤认真记录意见建议,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帮助返乡创业青年更好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兜牢民生底线,让百姓健康有“医”靠。去年全国两会上,郑培坤建议加大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医保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今年,他将继续呼吁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医保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
记者手记
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一个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选择回归乡村,用所学专长为塔山村铺就了一条产业发展路。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乡亲们一步步将生猪养殖业发展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更是乡村治理的完善和文化的繁荣。郑培坤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他的坚韧与执着,让大家看到了乡村带头人应有的模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