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动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2025年“文明中国”暨“文明贵州”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文明中国的故事也将从多彩贵州传扬到广袤的神州大地。
9月8日起,记者深入城乡基层一线,走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现场,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充分展示贵州各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实践新进展。
“三人围住吕布战,好似元宵走马灯……”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小学少年宫里,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玉明唱腔高亢,手起槌落间鼓点急促。少儿地戏队的孩子们头戴面具、背插靠旗,身披战袍挥戈舞戟,演绎一出地戏《三英战吕布》的鏖战名场面。
其中,关羽的扮演者是六年级的学生翁维浩,他学习地戏快四年了。在少年宫里看到地戏的第一眼,他就被迷住了。“太帅了!”小小的翁维浩在心里惊叹。跟着老师学习地戏后,翁维浩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因为他忠义勇猛。
地戏课堂
“走步、持刀手位都要反复琢磨……”虽然学地戏要吃苦,但是翁维浩不怕,因为发自内心喜欢。
纯真的热爱、文化的传承,正是少儿地戏队的创建初衷。
早在2006年,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安顺地戏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老一辈会地戏的人在渐渐老去,后继者寥寥无几。盛名之下,是文化断层的危机。
2014年,原旧州小学校长王顺祥组建少儿地戏队,第一批成员17人。他将地戏融入舞蹈进行创编,编排了一系列作品。少儿地戏队开始慢慢壮大,走出校园走出贵州,在全国性平台上崭露头角。2022年参加迎北京冬奥会“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集体展示活动的10位地戏表演者,便是由少儿地戏队培养出的佼佼者。
地戏已经成为学校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屯堡人几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得以传承和创新。王顺祥强烈感受到这所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在心灵深处迸发出文化自信的光彩。
如今,少儿地戏队从最初的17人发展成为百余人的庞大队伍。旧州小学也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旧州小学现任校长陈小潘告诉记者,学校将传统地戏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推出地戏课间操,把地戏文化符号和元素与美术、音乐结合,开发特色课程。地戏已经成为学校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地戏文化廊
“安顺地戏颂忠义,赞名将。”他说:“通过地戏能让学生感受英雄历史人物精忠报国、忠烈勇士的精神,培养他们崇尚英雄、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艺术修养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地戏传承进校园,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