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古城“三化”走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来源:《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25年第30期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安顺古城“三化”走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安顺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是明初“调北征南”中在贵州修建的第一座卫所城市,处于安顺主城区的核心区,总面积533.55亩,有历史建筑151处,其中11处系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等。近年来,安顺市将古城作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核心吸引物,坚持原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市场化利用,推动安顺古城焕新出圈,极大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有效改变过去游客“只游黄果树、不进安顺城”的局面。安顺古城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商业步行街”“省级夜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等称号。今年以来,安顺古城日均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23万人次成功承办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带动古城夏季游客528.2万人次同比增长160.6%

一、坚持原真化保护,守好古城文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机制创新、规划引领,划定整体保护的底线、合理利用的红线,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到“旧的自自然然、新的大大方方”。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按照“整体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理念,聘请中国规划设计院编制《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划定以“三庙、三街”为总体框架的古城街区轮廓线,系统梳理“一河、九桥、十八巷”的古城布局,确定“以屯堡历史文化为底、以穿斗式木架石墙建筑为骨、以贯城河水系生态为脉”的整体修复改造风格。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制度,梳理历史遗存并登记造册、编号归类,对古城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严格执行分级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用、复原,让古城保护真正有规可循、有制可守。二是遵循原修缮组织专家学者“一栋一案”论证古城历史建筑修缮方案,尊重原有材料、结构、工艺和风貌,从修缮工艺、改造技术、利用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做到原真性修缮。邀请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专家作为修缮项目现场监管和指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安顺古城老墙、老砖、老瓦、老木料、老物件等建筑特色。实施古城“微改造”工程,在不影响原有风貌的情况下,隐蔽式地埋更换水电气讯管网设施,开展古城建筑群木构件加固养护、智慧化消防报警及喷淋系统推广安装,推进贯城河清淤修缮及雨污分流工程,既改善古城居民生活条件,又精准还原传统木瓦结构“江南式”四合院建筑和贯城河“小桥烟雨”风貌。三是转变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安顺古城历史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特点,在古城开发中改变“房地产化”传统做法,将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从安顺城镇集团公司整体托管至安顺旅游集团公司,把项目实施置于历史文化古城保护框架下,推动项目“以建设为中心”向“以修复利用为核心”转变,有效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问题现象发生。全面统筹古城保护、文化发掘、居民生活改善与旅游产业发展,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更好留住古城的历史“原文态”和生活“真形态”。

二、坚持活态化传承,展现古城风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历史文化、非遗民俗文化、本地品牌文化等与现代业态融合共生,打造差异化体验,推动安顺古城火爆出圈,连续两年得到新华社《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东方时空》等央媒栏目关注报道。是活化历史场景。追溯挖掘“北修万里长城,南建千里屯堡”的历史文脉,推出“又见大明”为主题的真人情景演绎,生动讲述明朝“调北征南”和修建古城、屯军驻守的历史故事,打造“大明市集”再现古城生活的历史场景。采取场景复原方式,打造一批“老安顺”城市记忆打卡点,以“前店后院”建筑为原型打造“安顺记忆馆”展现城市时光掠影,以“故宫国宝南迁”为原型建立华严洞储藏文物复刻品展厅讲述“文化抗战”故事,以“新桥电影院”为原型还原长凳影厅及青春理发店、鹤记照相馆、副食店等上世纪80年代怀旧景,塑造城市历史文化活态展示窗口。二是活化非遗民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纳入古城常态化表演,联动天龙屯堡、旧州古镇等周边景区的屯堡地戏队伍入场巡游让游客直观接触“戏剧活化石”。以布依族、苗族的民族敬酒歌活动为基础,培育“帮帮唱”活动品牌,举办古琴名家音乐会等,线上互动累计达上亿人次。在各类节日组织灯会、庙会、游园会、汉服巡游等文化活动,汇集蜡染、屯堡茶、花灯等传统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复原古老民俗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街巷烟火气息之中。三是活化传统品牌。坚持“一店一品”打造品牌文化展销空间,实施“美食出圈”计划,组织开展“安顺老字号”评选,发布安顺美食“必吃榜”,指导商家在门头设计、服务环境、外摆硬件设施等方面转型升级,重塑屯堡烤小肠、安顺裹卷、林记甜品小树砂锅等地方传统特色美食品牌。通过建设“国企自营”的16家品牌旗舰店,在安旅集团“带安顺回家”店铺展销“安”“顺”寓意主题系列商品,在贵航工业集团“蓝天咖啡馆”展现三线文化和航空品牌,在安顺农业集团“安顺有礼”店铺推广金刺梨等农特产品牌等等,让安顺古城的旅游体验更具特色、更有深度。

三、坚持市场化利用,激发古城活力。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发挥国企牵引带动作用,吸引经营主体参加,整合文旅资源引流实现古城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龙头牵引实行“国企+专业化运营公司”的综合开发模式安顺旅游集团下设各类运营公司对安顺古城进行市场化、专业化、模块化打造,由古城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修缮改造、招商引资业态布局等工作,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培育时尚消费场景,文创商品公司开发“古城风”IP商品、文创体验项目安之旅旅行社策划旅游方案、代理景区票务、联动社团网点通过发挥运营公司牵引带动作用,吸引157户商家入驻共同打造具有安顺古城IP的文旅消费品牌矩阵,助力古城品质全方位提升二是强化渐次打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保护更新和商业开发统筹平衡的模式推进建设运营,将整个古城项目分解为19个业态组团,按照“修缮一栋运营一栋、完成一片出租一片”的原则分期分批打造,保障运营主体的资金流和营业收入,实现投入和产出滚动式上升。创新开展单体招商,组织专业团队对古城商业需求进行精准摸底,以“户”为单元收集商家用房意向,采取边修缮边招商的方式,对古城商业配套进行精准改造,实现单体项目完工后就能投入运营使用,最大限度减少商家“二次改造”成本的同时,进一步缩短项目开发运营周期,单体房屋装修闲置期平均减少20%以上安顺古城今年可实现租金收益1500余万元。三是强化景城联动。发挥辖区内黄果树、龙宫、屯堡、格凸河等旅游景区资源优势,由安顺旅游集团牵头建立“客源互引”机制,围绕景城联动开发6个专属定制旅游产品及线路,实现古城与各景区间的流量共享。结合现代年轻人时尚消费需求,以休闲娱乐等为重点,围绕安顺贯城河沿线打造高品质酒吧一条街,在古城配套打造儒林市集网红商业广场,通过引入文创奶茶、创意加工、青年潮玩区等,进一步拓展消费业态。以举办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通过升级打造网红斑马线、智慧公交站台,提升城区民宿、酒店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古城周边配套,实现景城共建、景城共融、景城共享。自安顺古城运营以来,安顺市接待过夜游客数同比增长26.69%

(省委改革办根据安顺市委改革办材料整理)  



上一篇:【多彩新论】重构发展新格局

下一篇:经济观察|“一朵云”托起贵州国资监管新图景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