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头骨上的心形缺口,穿越万年时光,诉说着一个少女的生命故事,也照亮了史前贵州的神秘面纱。
微风拂过安顺市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穿洞,洞口保护标志碑静静矗立。站在这个南北通透的石灰岩洞穴前,考古工作者向记者描绘着一幅史前图景——距今5.5万年前,古人类“穿洞人”已在此生息。
普定穿洞内部全貌
洞内堆积层中,一枚大约18岁女性的头骨碎片被修复后,向现代人展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头骨左侧偏上部位缺损了一块“心形”骨头。考古专家发现,这块骨头缺损的时间较长,边缘较为圆润,说明头骨主人曾在缺失这块骨头的情况下继续生活。
这座被称为 “亚洲文明之灯” 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在2024年初发布的最新考古成果震动了学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穿洞遗址的人类活动史被推前至5.5万年前。
高峰镇招果洞遗址出土角铲
这一数据基于光释光与碳十四测年技术,来自2022年启动的第三次考古发掘。经过两年“集中式”考古攻关,在40平方米发掘面积中,揭露出厚度超过6米的文化堆积层。这一地层剖面如同史前文明的“时间胶囊”,清晰记录了古人类活动的兴衰轨迹。其中,堆积层中距今1.2万年前后的地层遗存最为密集,意味着此处曾是古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
穿越时空的考古发掘,揭开了穿洞作为东亚史前骨器制造中心的辉煌历史。20世纪80年代,经过两次挖掘,这里曾出土了哺乳动物碎骨1.8万余件,石制器物2万余件,骨器1千余件,第三次发掘出土骨角制品2500余件,使穿洞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磨制骨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这一数量意味着什么?在穿洞发现之前,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只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山顶洞人”仅发现文物近200件。而穿洞的骨器数量曾超过当时全国发现总和的30倍,填补了“南方无骨器”的学术空白。
盘县大洞遗址出土人类牙齿化石
在出土的众多骨器中,骨锥最为常见,另有骨铲、骨针、骨棒、骨叉等丰富类型。考古人员发现,穿洞人已掌握将骨片用火烧或火燎以增加硬度的技术,这显示出高度智力和精湛制磨工艺。
更令人惊叹的是,遗址中发现的 3座墓葬中,一件骨鱼钩随葬品静静躺在未成年遗骸旁,成为1万年前古人类葬俗的珍贵见证。
古人类如何选择栖身之所?答案在贵州群山中若隐若现。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类选择洞穴也要考虑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据考古学家介绍,在普定穿洞这样的南北对穿洞穴中,古人类实现了 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的“精装修”。
阳光充足的南洞口是主要活动区,这里遗物密集分布;而北洞口遗物较少。考古学家发现,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口处有大量石块——中间一块大石,周围散落小石片,这是古人类的“石器加工车间”。选择洞口操作,既保证光线充足,又减少对休息区的干扰。
往里走,黑色土质和大型石块周边密集的动物骨骼,则标识出古人类的“厨房”位置。烧骨、烧石、灰坑、灰堆等用火遗迹在穿洞异常丰富,仅烧骨就出土18000余件,炭屑遍及每个文化层。
盘县大洞遗址远景
贵州的史前洞穴文明,远不止穿洞一处。全省目前发现史前洞穴遗址500余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涵盖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展阶段。
在六盘水盘县大洞,山腰处的洞穴俨然大自然赠给古人类的“独栋别墅”。洞口处点点黄白色的岩石印记,可能是古人类用作识别的“门牌号”。
毕节七星关区青场镇的老鸦洞遗址,则揭开了乌蒙大地三万年前的人类密码。碳十四测年将遗址年代锁定在距今37000—20000年,并发现明确火塘遗迹,炭屑密集分布,仿佛能看见篝火映照下,古人类围坐分食猎物的场景。考古专家表示,灰烬层中的烧骨与炭屑,首次实证毕节古人类已掌握用火技术。
普定县穿洞遗址
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则展示了更为连续的文明画卷。其文化堆积层从距今4.5万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时间跨度之长、完整度之高,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遗存包括猪、牛、虎、狼、鹿等,种属多达25个,同时还有稻谷、粟、猕猴桃属、葡萄属等众多植物遗存。
从心形头骨少女到随葬骨鱼钩的孩童,从篝火旁分食猎物的场景到精心打磨骨锥的工匠——这些洞穴中的生命痕迹从未消失,考古工作者探索史前文明依然在路上,从未停止。
来源 《贵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