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果良,就是个‘一根筋’!”
屋里传来妻子余登芬的“抱怨”,胡果良却转身摸了摸枝头上饱满的金刺梨果,笑得踏实:“‘一根筋’有‘一根筋’的好,要把金刺梨产业做起来,就得这样一头扎到底。”
在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军马村,胡果良是当地的金刺梨种植户。从2012年夫妻俩扎根这片土地种植金刺梨起,13年间,凭借“认死理”的韧劲,让他们从困境里走出来,把一颗深山野果酿成了“致富甜果”,如今每年能带来70多万元的收入,活成了当地人口中的“金刺梨能人”。
故事要从 2011年说起。那年,胡果良的高粱生意折了本,昏暗灯光下一算账,亏了6万多元。妻子余登芬安慰:“没事儿,咱家还能接着干,用不了多久就能清了债。”可胡果良却攥着账本不肯松劲:“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高粱种不成,咱就改种金刺梨,我瞅着这事儿准成!”
他的“底气”不是盲目选择,也是在那一年,安顺市提出打造20万亩金刺梨产业规划,推动科研攻关,成功选育出地方特有品种——金刺梨,并作为地方稀贵品种推广发展。
胡果良敏锐抓住这股“东风”,索性拿出压箱底的“家底”——原本计划买房子的钱,一分没留全投进了金刺梨产业,承包下192亩土地,还专程让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做生意的妻子回来,夫妻俩一起扎进田埂里。
2014年,胡果良的金刺梨基地里终于如期挂果,金刺梨的销售却撞上“寒冬”,大批鲜果堆在地里无人问津。接下来几年,销路始终没打开。最难的时候,夫妻俩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又咬牙向银行贷款,全家负债一下子达到50万元。
有人劝过夫妻俩“现在收手还能止损。”可胡果良却拧着一股劲:“金刺梨本身是好东西,只是时候没到,它的前景错不了。”
夫妻俩没有等太久,随着天赐贵宝、春归保健、云上刺梨花等企业陆续在安顺落地,2020年,夫妻俩终于等到了市场的“春暖花开”。企业主动上门收购,订单一份接一份地来。“咱的果子能被瞧上,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品质。”胡果良说,这些年,他的基地始终用生物肥,防虫靠环保的石灰水,采摘时更是严格把关,小果、坏果坚决不往外出。
多年摸索的管护技术没白费,胡果良的金刺梨产量稳稳保持在每年15万斤以上,上乘品质换来了实打实的好价钱。2020年这一年,全家收入一下子突破60万元。
到了2022年,金刺梨被纳入安顺“三主三特”农业特色产业,金刺梨成为安顺市的一张“绿色名片”,销往全国各地,胡果良家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现在每年收入基本能稳定在 70万元以上,当初选金刺梨这条路,真是选对了。”
从负债50万元,到每年收入超过70万元,深山野果创造的致富故事在当地并不稀奇。
双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范文介绍,由于产业的带动,全镇金刺梨种植面积已超7000亩,“现在农户种金刺梨的信心足,技术规范,致富效果非常明显。”
放眼安顺全市,金刺梨产业的版图还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近7万亩,集聚13家加工企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近5亿元,形成从种植、生产、研发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颗曾藏在深山的野果,如今真正成了带动万千百姓增收的“致富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