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坎上贵州,坎下湖南”,院坝协商破解省界治理难题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0日

“我觉得还是要把通往双胞胎井的小路搞漂亮点,土坎上的杂草还是要经常清理。”


“团结村交界那头又有垃圾了,不晓得哪个丢的,看到好几次了,要和两边的村寨都讲一下。”


“湘黔民族团结广场墙上的美化打造要搞快点了。”


……


在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甄家慕自然寨,一句“前屋属贵州,后舍归湖南,坎上是贵州,坎下是湖南”的俗语,曾道尽“飞地”治理的尴尬。如今,湘黔两地的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围坐院坝,在“政协院坝协商会”上畅所欲言,曾经的“管理割线”正变为“连心纽带”。


湘黔政协院坝会协商 (4).jpg

湘黔政协院坝会协商。


作为贵州嵌在湖南境内的特殊“飞地”,天柱县地湖乡与会同县地灵乡山水相依、村民杂居。过去,这里因跨省管辖,用地不清、设施衔接不畅等问题长期难解,边界矛盾与邻里纠纷时有发生,基层治理陷入困境。“有诉求不知找谁讲,干部办事摸不清门道。”有村民回忆道。


转机始于湘黔协作的深度破冰。地湖乡立足“飞地”特点,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十联”工作法凝聚边界合力。岩古村、地湖村分别携手周边13个村,成立湘黔朝阳联合党委、湘黔维民党总支部,团结两省三县6乡镇13村抱团发展,创建“湘黔携手·共沐朝阳”党建品牌,建成联合党委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群众2.8万余人。


在此基础上,两地创新推行跨省“联合议事院坝”协商和板凳议事会机制,组织边界各村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企业家及镇村干部共坐一堂,把问题摆上台面,让建议畅所欲言。


20231115-村民进行积分兑换现场.jpg

村民进行积分兑换现场。


联合党委对议事结果分类梳理、指派专人落实,形成“收集问题—协商讨论—分工落实—回头核查”的闭环机制。


“有的问题一个人想破脑袋都无解,大家围坐在院坝里你一言我一语,办法就慢慢明朗了。”地湖乡村民吴明贤说。


会同县地灵乡村民蒋坤力也坦言:“以前分歧多、沟通少,小问题拖成大矛盾,现在坐下来商量,隔阂全没了。”


截至目前,两地已开展联合议事6场,化解群众急难愁盼12件,落实意见建议28条,推动建成“团结桥”4座、“同心路”40余公里、“连心渠”6公里、饮水工程10个、文化广场8个,成功将“各管一段”旧模式升级为“组织联建、整治联抓、成果联享”新格局。


如今的甄家慕寨,变化随处可见:联合建成的“双胞胎井”盖起凉亭,“龙凤泉眼”清水涌流;湘黔民族团结广场投入使用,村民在广场晾晒稻谷;同心路建设如火如荼。集镇上,两地联合筹资10万元改造45处商铺和农房,风貌统一的“共治一条街”焕然一新。


20230815-湘黔边界民族团结桥.jpg

湘黔边界民族团结桥。


“共治不是喊口号,既要有看得见的治理成效,也要有群众实实在在享受的民生福祉。”湖南会同县政协委员、地灵乡党委副书记宋凯道出协作核心。


为让边界群众共享成果,两地聚焦民生需求,整合资源,设置“党员先锋岗”“民事代办岗”等32个服务岗位及多个公益岗位,既拓宽就业,又高效回应诉求,累计办结民生实事158件。


同时,搭建医疗、就业等领域便民联动体系,开通“跨省通办”,接入合医互通数据平台,打破群众办事就医的省界壁垒。


生态治理方面,两地建立联合巡山巡河、治理长效机制,累计开展联合巡河巡林30余次、河道治理10余次,修建防洪堤300米,守护绿水青山。通过打造水上乐园、稳定运行微型电站,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20230823-岩古村党员示范户罗汉果种植基地.jpg

岩古村党员示范户罗汉果种植基地。


文明新风的培育也在同步推进。“乡村智理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兑换引导群众参与治理,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00户、先进模范户45户,累计兑换商品价值1.3万元,共建共享氛围日益浓厚。


特色产业为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力。两地联合建成3家现代化生猪养殖农场,年出栏2万头、产值近6000万元,提供40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80万元;山羊养殖、精品葡萄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


刚获评省级非遗的地湖雕花蜜饯,通过建厂、注册商标、举办展销等焕发新生,为400多户乡亲送去红心柚苗,培养15名传承人,让老手艺成为“增收宝”。


从昔日矛盾频发的“插花地”,到如今“家家整洁、户户连心”的和美样板,湘黔两地以院坝协商为纽带,奏响了跨越省界的治理协奏曲。这曲乐章,正越奏越响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2025年贵州红·山水越野挑战赛(镇宁站)激情开赛

下一篇:4000余个岗位可选|省总工会2025年金秋招聘月线上线下大型招聘活动启动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