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科研问题3秒内得到专业解答、30篇英文论文一键秒读、同时分析5-10篇相关论文,自动提取异同点……“通过AI‘读懂’知识,并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高效满足学术工作群体的科研需求,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的目标,是把AI在科研领域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黄柯对自己团队精心经营的AI产品很有信心。
用AI解决科研领域无效的重复性工作,这是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的市场理想。作为无相智研(贵州)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柯及其团队已经在这个跨学科科研学术大模型及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是一款专注跨学科科研的AI平台,核心定位为“数据要素驱动的科研AI加速器”,覆盖医疗、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能源、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可提供垂直类模型与定制化解决方案。今年8月底,无相智研平台首次亮相并开放内测。
在2025数博会“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成果发布暨供需对接活动”上,她向与会者介绍了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的研发初衷:“在AI市场高速增长的当下,我们不盲从通用模型的路径,而是聚焦垂类痛点,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实现科研范式的理性变革。”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致力于解决科研领域海量文献检索效率低、跨学科整合失败率较高、从立项到成果转化时间长三大难题。”黄柯表示,平台的推出不仅仅是技术输出,更是生态赋能,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有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平台由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专家领衔,首席科学家郑纬民院士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确保技术的前沿性。创始团队来自阿里巴巴、贝壳等知名企业,拥有AI算法开发、产品运营、科研管理及产业落地的丰富经验。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和数据丰富而充盈。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海量数据中快、狠、准地抓取有效信息,成为每个人,尤其是科研人员、学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平台旨在解决科研领域的关键痛点,即资源获取难,如海量文献检索效率低下,信息整合效率低;如跨学科知识融合失败率高,研究进程慢;如实验设计到成果转化周期长,以及数据孤岛问题,尤其在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无相智研COO田径说,平台采用“科研AI数据集+科研大模型+科研应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覆盖科研全生命周期。

无相智研(贵州)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柯在2025数博会上作主题宣讲
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拥有覆盖全球优质文献、知识图谱以及文本、图像、公式等多模态数据,运用先进的智能采集技术构建庞大且全面的跨学科科研数据池。这一数据池为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数据资源,确保科研人员能够便捷地获取到最前沿、最相关的研究资料,为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田径说,基于开源大模型,无相智研进行针对性的定向优化与微调,在蛋白质分析等生物医药、新材料设计等材料科学及其他多个垂直领域,开发出适用于跨学科科研的专业大模型。通过这种方式,显著提升模型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准确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分析与预测支持。
“目前,平台已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合作,在AI分子筛选、新材料设计等方向取得初步成果。”黄柯表示,中国科研群体规模庞大、增长迅速,随着平台的进一步优化与推广,将覆盖更广泛的科研群体,释放出巨大的数字经济价值。

无相智研(贵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郑纬民院士在2025数博会上作主题宣讲
最近,无相智研已与贵州大学在产学研合作、共建科研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将通过AI大模型赋能,助力学校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为贵州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AI驱动力。”黄柯说。
当前,在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进程中,贵州正集聚资源大力发展算力、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四类产业”,而行业大模型是其中重点。黄柯说,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是在贵州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会一步步把产品打磨好,让贵州“智造”更好地服务体量庞大的知识工作者群体。
下一篇:贵州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获国际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