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具上的红白斑驳藏着忠奸善恶,服饰里的蓝绿底色连着江淮故土,屯堡文化的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沉醉。”网络博主春秋燕子的赞叹,道出了屯堡文化调研采风团走进安顺市西秀区九溪村、吉昌屯村后的共同心声。
11月6日,一场聚焦屯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研采风行活动在走进两地,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网络博主共同沉浸式感受六百年大明遗风,见证贵州省委、省政府“四大文化工程”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九溪村,调研采风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频频在大堡汪公庙、九溪水井、宋家院古门楼前驻足,青砖墙、石拱门、飞檐翘角,透过古老的砖瓦,品读着屯堡人“军屯为守、民屯为生”的生存智慧。
但在众多屯堡文化元素里,身着传统服饰的嬢嬢们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她们的“三髻头”上,三根簪子寓意“良田万顷”,连接的丝线象征“千山万水念故乡”,蓝、青、绿为主的宽袖长袍,延续着江淮水乡服饰记忆,绑腿设计则保留了明代军屯军事印记。

“去年拍天龙屯堡时多关注建筑,这次才发现人文魅力更动人。”博主良辰美景黎公子一边记录一边感慨,“嬢嬢们骨子里的自信,都藏在这身服饰和从容神态里。”
当调研采风团走进吉昌屯村时,村中的汪公殿前,地戏表演正在上演。身着青布长衫的表演者头戴木雕面具,随着鼓点腾挪跳跃,唱腔高亢激昂。

“你看这眯眼的是忠臣,鼓眼的是奸佞,红色面具代表忠义,白色面具象征奸诈。”春秋燕子指着表演者的面具对记者说,通过打、跳、唱的演绎,能触摸到屯堡人戍边卫国的历史脉络,这是最鲜活的文化传承。
随着鼓点越敲越密,此时的地戏表演渐入佳境、高潮迭起,地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维猛告诉采风团,他的长辈曾说地戏是传家宝,现在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他们不仅在村里演,还能去各地巡演,仅是今年吉昌屯村的“抬汪公”活动就吸引了5万名游客,这是先辈都没想到的荣光。

两地的文化活力,源于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屯堡文化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如今,作为全省“四大文化工程”之一,屯堡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了新生。当前,西秀区正按照《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2025-2035)》要求,将九溪村、吉昌屯村与周边屯堡村寨“串珠成链”,打造集民俗体验、研学旅行、民宿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线路。
“我们坚持‘传承+发展’两条腿走路;文旅融合让村民富了口袋,也更愿意传承文化了。”调研采风过程中,九溪村党支部书记朱和平介绍,该村已通过非遗活态传承工坊吸纳29名脱贫群众就业,202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至近3万元。
天色渐暗,夕阳余晖让天边镶上了金边,本次调研采风活动也渐入尾声,调研采风团的成员们收获满满,大家镜头里记录下了众多文化传承的鲜活瞬间,也见证了贵州以文化为魂、产业为体,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