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宁航拍图
珠江之畔,越秀山下,繁华都市车水马龙;黄果树旁,布依山寨,青山绿水风光旖旎。1000多公里的山海之隔,因东西部协作而紧密相连。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四年来,广州市越秀区与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坚持“镇宁所需、越秀所能”,在产业培育、人才培养、民生改善等领域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协作新路。
翻开2025年的协作答卷:4080万元帮扶资金落地14个项目;双方党政主要领导互访2次,干部调研对接188人次;引导5家东部企业落地,实际到位投资3.16亿元;东部省份采购镇宁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2.34亿元;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4146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山海携手的生动实践,是两地人民情谊交融的温暖见证。

2025镇宁蜂糖李湾区经销商座谈会举行
锚定产业协作激活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面对镇宁自治县山地多、平地少,特色农产品“散、小、弱”的现状,越秀区与镇宁自治县把产业协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资金支持、技术赋能、市场对接,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镇宁增强“造血”功能。
在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的李子园里,无人机穿梭作业,精准地将雾化农药洒向蜂糖李树。这是东西部协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前十几个人打药要干十多天,现在用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果农们对这项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赞不绝口。2025年,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镇宁无人机植保示范推广3.68万亩,并举办了2期现场观摩会。

广东国际旅游博览会期间,镇宁自治县与广之旅悦景公司联合打造的粤黔协作文旅体验馆成为焦点
蜂糖李这个曾经“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地方特产,如今已成为年产值34亿元的支柱产业,背后是东西部协作的全链条赋能:在品种研发上,2022年广州市科技局投入1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和安顺市农科院开展种质资源保护;2024年,250万元协作资金再次注入,启动科技研发项目,搭建以中国农业大学领衔的技术服务团队,初步选育出2个早熟、稳产、抗逆性强的优系潜在品种,并完成了首批6000株蜂糖李组培苗的实验室接种,为镇宁蜂糖李装上了自主可控的品种“芯片”。
在标准制定上,粤黔协作协同参与编制了蜂糖李生产管理省级地方标准7个,覆盖了从立地环境到加工运输的全过程。2025年,镇宁更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合作,启动镇宁蜂糖李深圳市全国质量分级试点建设,力图构建以质量分级为核心的优质优价体系。在市场拓展上,协作工作队推动镇宁蜂糖李走进广汽、南方报业等粤港澳大湾区名企,“蜜思你”品牌成功在香港完成商标注册,继2024年首次出口泰国后,今年新增出口新加坡市场,实现了东南亚市场的常态化出口。
不只是蜂糖李,作为镇宁“三主两特”产业之一的小黄姜,也因协作的东风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镇宁小黄姜电商新媒体运营培训
“没有冷库,价好价坏都得卖,没办法!”回忆起过去,贵州锦盛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欧国平一脸无奈。生姜的季节性强、不耐储存,一直是困扰姜农的难题。如今,在镇宁丁旗街道,一座由18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建成的5000立方米生姜冷库,彻底改变了小黄姜靠天吃饭的命运。
“现在是12℃,正合适生姜储存。”欧国平推开厚重的保温门介绍,冷库能将生姜保鲜期从几个月延长至一年,让姜农可以等到好价钱再出手,真正实现错峰销售。去年,储存级好姜收购价达到每斤3.2元至3.5元,而当季批发价仅2.2元左右。与冷库配套的,还有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的洗姜厂,三条生产线一天能处理400多吨鲜姜,是过去分散小作坊的10倍以上。这套项目不仅解决了储存和加工难题,更直接带动了272人就业,去年仅场地租金就为村集体带来28.75万元收入,其中20万元用于脱贫户分红,100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分得1000多元。
协作的东风,吹遍了镇宁的田间地头。在高荡古寨,“安顺资产+广州运营”模式让千年古寨重焕生机。广之旅悦景公司接手后,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更通过专业策划,推出布依蜡染研学、稻田观光、民俗体验等新业态,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2024年,景区游客量达18.5万人次,营收超300万元,历史性实现盈利。在扁担山镇,400万元协作资金注入白菊产业,支持水肥一体化、补光设备等现代化改造,让200多名“银发族”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更有潮汕企业家陈城,在东西部协作的牵引下,将牛肉丸工厂从广州“逆向”搬到镇宁,把“广东工艺”和“贵州原料”完美结合,带动了当地黄牛产业发展。
如今,一个个项目落地、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2025年,越秀—镇宁协作共建蜂糖李产业园,引导入驻企业2个;全年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5家,实际到位投资额3.16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422人。

安顺欣悦综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菊花基地
产业协作,正为镇宁的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最强劲动能。
深化人才培养 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石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在推动产业‘造血’的同时,越秀与镇宁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深化协作、巩固成果的固本之策,致力于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镇宁思源实验学校,一堂特别的综合实践课正在进行。广州支教教师冯毅妍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课堂“留白”,向学生们提问:“这本书里,你们对哪个活动最感兴趣?有什么想知道和想探究的?”
学生们瞬间被激活,原本沉寂的课堂变得热烈起来。“梧桐树为什么秋天落叶?”“稻田里能种出其他作物吗?”“家乡的中草药有哪些用处?”……一个个充满好奇心的问题被写上黑板。在冯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己分组,讨论出“查资料、问长辈、实地采访”等探究方案。“以前的综合实践课,老师基本照书本念,学生低着头听,课堂沉闷。”镇宁思源实验学校党委书记鲁周坦言,正是这种理念的革新,点燃了孩子们主动求知的火花。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的曾曼妮老师在镇宁自治县和学生互动
理念的变革源于机制的创新。2022年,镇宁思源实验学校越秀支教挂职副校长张颖晖到校后,迅速摸清学校在综合实践育人方面的短板,牵头成立了“粤黔协作越秀综合名师工作室”,在校园天台开辟“实践菜园”,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支教团队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下,本地青年教师杨小燕、郑洪等人快速成长,在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领域大胆尝试,斩获县市乃至省级佳绩。2025年中考,思源学校综合排名从去年的安顺市第112名一举跃升至前60名,前进了50多位,创造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
教育播种希望,医疗守护健康。在医疗领域,同样的故事正在上演。
“看到越来越多人信任我,愿意接受中医诊疗,这是我最欣慰的。”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中医儿科医师邓惠在为期三个月的帮扶中,发现镇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只看成人,儿科没有懂中医的医生。她主动与院方沟通,推动将中医科与儿科、儿童保健科合并,手把手带教儿科医生辨证施治、开具中药处方,让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在当地“从无到有”并扎下根来。

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中医儿科医师邓惠(左三)在镇宁中医院开展教学
在镇宁自治县中医院,来自越秀区中医医院康复科的赵文亮医师面对当地高发的面瘫、颈源性眩晕等疾病,将广州的“靳三针”疗法引入当地,并结合游走罐、手法复位、刺络放血等特色疗法,为许多患者解除了长期病痛。一位被腰腿痛困扰一年多的张姓患者,曾经最多只能跛行20米,经他11天的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现在恢复了正常步态。更重要的是,他创新采用“理论授课 实操带教 病例讨论”的三维带教模式,倾囊相授,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背后,是越秀区“组团式”帮扶机制的有力支撑。2025年,双方党政干部交流10人,互派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其中教师18人、医生25人,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25所越秀学校与26所镇宁学校、3家越秀医院与3家镇宁医院实现结对帮扶,搭建起常态化交流平台;全年共举办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37期,培训1135人次,覆盖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康复科的主治中医师赵文亮在镇宁中医院开展教学(右一)
人才支援,正从根本上提升着镇宁的公共服务水平和长远发展能力。
聚焦增收惠民 畅通共奔富裕快车道
发展产业、培养人才,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东西部协作聚焦增收惠民,通过“劳务 消费”双轮驱动,将产业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7月,一场由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的“电商新媒体运营”培训班在镇宁开班,100余名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创业青年齐聚一堂。培训紧扣当前电商趋势,采用“理论讲解 案例分析 实操演练”的模式,围绕店铺运营、新媒体推广、直播带货等内容展开全流程讲解。在直播话术模块,讲师讲解完技巧后,立即组织学员分组开展直播比赛,并进行现场点评与优化指导。
“以前想做电商却不知从何下手,此次培训不仅免费提供了专业课程,还配备了优质师资与实操设备,内容干货满满。”不少参训学员表示,培训解决了以往运营中的困惑,学到了可直接落地的实操方法。这正是镇宁劳务协作从“送岗位”到“送技能”转变的生动写照。
为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两地人社部门多措并举:一方面,以“春风行动”“百日千万招聘”等为契机,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66场,提供岗位3万余个,实现“岗位送到家门口”;另一方面,大力援建就业帮扶车间,目前已建成9个,吸纳了1965名农村劳动力,让他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聚焦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除了电商、无人机等新业态培训,还远赴浙江省永康市为务工人员开展电焊工培训,让他们凭一技之长吃上“技能饭”,月工资可提高500元至1000元。

8月22日,第33届广州博览会粤黔东西部协作馆内人头攒动,镇宁展区尤为引人注目。7家镇宁企业带来的蜡染制品,蓝白交织的纹样尽显贵州文化魅力,凭借独特的民族工艺“吸粉”无数;在现场试吃体验区,香气四溢的牛肉干、风味醇厚的油辣椒、酸甜可口的百香果干等成为“宠儿”,让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真切感受到地道的镇宁风味。
这只是消费协作的一个片段。借助越秀的平台优势,镇宁的“深山好物”得以频频亮相东部高端展会,打响品牌知名度。两地政府积极引导,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不仅推动镇宁农产品进入百果园、盒马鲜生等销售平台,还积极探索电商新路径。10月15日,在粤黔协作推动下,中铁建安紫高速项目经理部与镇宁签约新媒体助农项目,整合平台、直播、配送资源,为镇宁茶叶等农产品打通线上销路。此外,高荡古寨等景区更是对广东籍游客实行长达数月的免票政策,以旅游消费的感恩之举,深化两地情谊。

劳务和消费协作,是联结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桥梁。2025年,镇宁帮助4146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517人;销往广东等东部地区的农畜牧产品金额达2.34亿元。这两组沉甸甸的数据,是共同富裕路上最坚实的足迹,也是山海情深最温暖的注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五年来,越秀与镇宁的东西部协作,早已深化为理念的交融、人才的培养、产业的共建。当镇宁的蜂糖李香飘粤港澳大湾区,当山区孩子在“留白”课堂上眼睛发亮,当返乡青年在电商培训中学到新技能,我们看到的是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在黔中大地无限延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