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位于安顺航空装备产业园的贵州熠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熠景航空”)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挥舞,工人配合智能设备加工航空零部件,车间一侧的各类奖牌、证书墙格外醒目。
“这些是我们扎根安顺经开区的底气,也是刚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核支撑。”该公司董事长王泽林谈到刚获得的荣誉认证,语气中满是欣喜。作为2023年5月才落户的招商引资企业,这家军工配套企业仅用一年多就实现从“落地生根”到“高新加冕”的跨越,正是安顺经开区2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生动缩影。
在安顺经开区,像熠景航空这样的“新晋高企”与贵州南智云谷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智云谷”)这样的“老牌标杆”,共同勾勒出中小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轨迹。

2022年就凭借出色产品研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的南智云谷,如今已在量子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获得认定不是终点,而是创新升级的起点。”南智云谷董事长王刚介绍,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该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较去年翻倍,量子网关、量子安全网关等前沿技术研发投入更是增长近3倍。同时,通过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实验室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已从单纯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商,成长为省内涉足量子加密技术的重要数字产业领军者。

而新晋高新技术企业熠景航空的成长路径,更印证了“后起之秀”的追赶速度。
“初到安顺时,我们最担心的是技术转化和资质申报。”王泽林坦言,依托多年军工配套经验,企业虽有技术积累,但在高企申报、市场拓展上缺乏经验。关键时刻,安顺经开区相关部门的“一对一”申报辅导和政策支持让企业少走了许多弯路。
“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解读,到专利申报指导,政府部门全程跟进。”王泽林表示,如今,熠景航空不仅手握多项专利,新建厂房将于12月完工后,将计划投入AGV小车和数字化生产线,朝着“扩大产能+拓宽赛道”的目标全速前进。

这种“新老并进、梯次成长”的格局,离不开贵州省委、省政府“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政策导向,更得益于安顺经开区精准施策的培育生态。
“我们构建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梯度培养,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安顺经开区工贸局副局长王斌介绍,近年来,该区已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补助等资金超千万元,落实贵州省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等相关政策,让企业敢于投入创新。同时,该区还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攻克技术瓶颈,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南智云谷前三季度产值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将实现10%-20%的增幅;熠景航空即将投产的数字化生产线,将让产能实现质的飞跃;成威科技更是从30余人的小厂成长为手握60余项专利、员工超500人的行业标杆……这些企业涵盖大数据、航空产业、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形成“中小企业筑基、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初现”的发展格局,共同撑起了安顺经开区的工业脊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安顺:“种养结合”让粪污变肥料